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 西方哲学、文学理论、创作的大量“引进” ,以及中国20世纪文学的重估,这些对中 国大陆“新时期”作家的视境,他们的感受 、思考和表达方式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 • 对于文学“传统”的这些重评,显示了80 年代中国作家的思想艺术趋向:对于文学的 “独立性”和“艺术自足”的重视,和创作 主题、境界上对于时事性的社会政治问题的 “超越”。
• 2)接着,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期 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误批判 的作品“落实政策”。 • 3)5月,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 撤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4)1978年5月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扩大 会议宣布恢复文联、作协和其他的文艺家协会活 动,《文艺报》等刊物也恢复出版,这被看作是 文学回到原先轨道的重要措施。有所反省和修正 的五六十年代文学和文学活动方式,是这期间许 多作家文学复兴和“重建”的目标。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切渴 望。 在与过去 年代(“文 反观 革”)的 “历史” 决裂和对 作出的 比中,来 发问和 确立未来 思考。 道路 .
• “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和现实生活存 在的严重脱节,由于社会生活存在的“荒谬性 ”被深刻地意识到,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 过思想的震荡,经历过确立的权威的崩坏,思 考和反省的潮流已经存在。对于思想戒律的怀 疑、质询,和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形成一股 巨大潜流。 • 到了70年代末,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这股 潜流冲出地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思想解放 ”的运动。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 80年代,文化界的译介重点,特别转移到 20世纪的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上面,西方现 代文论和“现代派文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
文艺界也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 时期文学”,如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 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 》。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 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也 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 线所取代。
• 文学界在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首先做的 也是被称为“拨乱反正”的工作,这被看作 为文学进入“新时期”所作的准备。 • 1)1977年,开始批判“部队文艺工作座谈 会纪要”,和“纪要”中提出的“文艺黑线 专政”的论断。 结束文学的“一体化”局面 ,是许多作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们认为这 是文学发展的症结:“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惟一标准面前,不存在什么‘禁区’,不存 在什么‘金科玉律’”,“要有个艺术民主 的局面”
• “思想解放”,在最初主要表现为对当代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路线和政策的检 讨。 • 1978年5月11 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了 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p189) • 自此,思想解放路线始被确立。 • 而这一支持“思想解放”的命题,批评了维护僵化 教条的“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 终不渝地遵循。”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开 放 时 期 的 外 来 影 响
资 源 的 发 掘
思想解放的潮流 :
• 文革结束 1976年底,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拒捕, “文革”宣告结束。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宣布“文革”以“粉碎 ‘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 这次会议的文件,把“文革”结束后的社 会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 期”。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 “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于是,知 识界和文学界普遍用“第二次解放”来强 调“文革”的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 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 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 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
• 1984年12月到次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 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以中共中央书记 处的名义在大会上宣读的“祝词”,更提 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作家有选择 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 有抒发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的思 想的充分自由”,“我们党、政府、文艺 团体以至全社会,都应当坚定地保证作家 的这种自由”。
• 在这次会议上,作家们也提出了“繁荣文艺必 须要肃清封建流毒”,“人是目的、人是中心 ”的观点。 • 它既是在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层面上肯定了 “伤痕文学”对文革这段野蛮历史的揭露,也 是对80年代文学的展望与呼唤。 • 这也体现出了,在文革结束后,人们对于十年 浩劫的痛苦回忆,对于历史的反思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对于“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
• 1979年10月,在距上一次会议近二十年后召开 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文艺 民主”的要求和想像,得到热烈的表达。 • 对有关文艺领导和控制的这一敏感问题,会议 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执政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 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 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 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 文学艺术事业”,并重申在1956年提出,但一 直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的有效性 。
“资源”的“发掘” :
• 在80年代,注重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 工作 。 • 在五六十年代受到忽视或被湮没的作家、流 派,在文学观念的重大调整中,经由一些学 者的阐发而确立其文学史地位,并相当直接 地汇入这一时期文学创造中。
• 包括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 诗歌,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沈 从文、老舍、废名、萧乾、朱光潜、李健吾 等的“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文论,钱钟书、 张爱玲、师陀(王长简 、芦焚 )等的“孤岛 文学”,路翎等的“七月派”小说,以及穆 旦、郑敏、杜运燮等“九叶”诗人创作。 • 对于那些似有“定论”的作家,如鲁迅、老 舍曹禺等的认识、评价,在80年代,也发生 了重要的转移和变化。
• 在开创文学“新时期”的初期,外来文化 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作家艺术观念和方 法上的革新,而且创造了重新激活“传统 ”,在作家的体验和创造力基础上,加以 “综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中外文化采取的是有高 度选择性的方针。“文革”期间,则实行一 种“自我封闭”的文化政策,并根据现实政 治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采取奇特 的实用主义的阐释策略。 • “文革”之后,“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 都要求实施开放的政策。从80年代初开始,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封锁之后,出现了本世纪 不多见的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持久热 潮。而“新时期文学”发生的变革,与外来 影响所产生的冲突、融会有直接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