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

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

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摘要:为了解参加音乐学习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重点分析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音乐学习活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机制及其作用。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音乐学习、主观幸福感与老年人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以便为进一步对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做理论积累的工作。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音乐学习老年人一、主观幸福感、音乐学习与老年人(一)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幸福”是以客观生活为依据,又易被个体所感知的心理状态。

个体评价是否“幸福”与两个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一是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二是自我价值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可见,对“幸福”的判断脱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愿望。

Diener.E(1984)把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定义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2]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个人需求是否满足、生活状态和个人真实价值的思考。

(二)音乐学习音乐学习在本研究中指老年人参加一般老年干部学院或他业余机构开设的定期的艺术学习活动。

如参加器乐、声乐、舞蹈、听赏、戏曲等课程的学习活动。

其次,还有一些老年人参加的歌社、琴社、私伙局等的音乐学习活动。

(三)关于老年人的幸福感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与提高,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和高出生率导致的人口激增,加速了各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8000万左右,70岁以上人口约为5000万左右,80岁以上达到为1899万(各项统计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幅提高了。

[3]因此,政府有关机构开始着力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提高他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整体评价;老年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1世纪,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空前关注。

调查研究和实验报告数据显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地域性、年龄阶段等影响因素导致的差别。

“老年精神音乐学”为研究音乐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指引了方向。

音乐教育工作者从音乐学角度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在老年人生理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音乐如何与老年人的精神活动更紧密结合,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功能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它特殊的功用。

关于人们对音乐的功能在人的生理、心理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从古代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纯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发展至今天的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音乐教育学等科学的实证研究都从未间断过。

(四)学科归属本研究是老年社会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学科交叉的研究,所属音乐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的研究领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

[4]“强调认知因素”理论认为:由于人类能够用符号来思考及提出问题,因此能够预见行为的结果,并依此来改变行为或激发某种行为。

“强调自我调节过程”理论认为:人的某种特定行为既对外界产生影响,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

行为的增强或消失来源于外界反应和自我评价,并且个体通过自我强化或自我惩罚来加强对其行为的自我控制。

[5]这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的两个要点,对本研究当中所讨论的老年社会学习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关系给予了理论支持。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6]这一学科不仅要探索音乐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规律,还要分析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功能,人的心理结构对音乐形成发展的影响。

学科研究性质强调心理过程与科学两个概念的运用,强调心理过程包括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科学则意味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音乐社会心理学是企图解释音乐行为如何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科。

[7]Hargreaves和North 主编的《音乐社会心理学》强调从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和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两个角度展现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8]二、国内外的老年课题研究(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课题研究国内外有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归纳起来还是从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研究的。

Diener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人口学变量当中婚姻状况、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较差,仅能解释个体快乐差异的一部分。

Argyle(1999)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仅能解释幸福感15%的变异。

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并可以更多的在给予和被帮助的互为交流当中获取满足感,研究表明,这种社会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呈中度正相关关系。

[9] 内在因素被认为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国外的研究表明,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密切,老年人的外向型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精神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自我目标的实现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国内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观幸福感研究以来,因为年龄、生理、心理结构的特殊性,老年群体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对象。

由于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主要是国外引进,测量工具的普适性问题,对象选取方式的不尽相同,所以很多研究的测量结果也不一致。

根据学者任杰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和SCL-90的某些因子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人口统计学的预测力差。

[10] 我国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研究综述、述评:如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幸福感概述》(1998)等。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项曼君,吴晓光,刘向红《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1995);姜晶梅,林玲,孙国强《我国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探讨》(1998);唐丹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2006);李幼穗,赵莹,张艳《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2008)等。

具体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陈嘉贤《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幸福感研究》(2002);罗杨眉,胡华,朱志红,陈姣,郭慧敏《湖南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2008);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2007);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008)等等成果。

(二)老年音乐课题研究1.老年教育在音乐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老年教育相当的正规化并以老年大学、网络大学、自助性教育团体、社区老年中心、社区学院等形式给予老年人各种继续教育的形式。

老年教育在音乐方面研究的案例有如: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Jane Southcott在《“我当去,我爱歌唱”:欢乐流浪者乐队,音乐与积极老年》中阐述了她对“欢乐流浪者合唱团”的研究。

她发现,音乐是老人们参与社团活动并从中给予和获得相当大的正面效益的重要道路。

Kreimer和Susan在《老年音乐课程有益于长者健康》中提到,在五个综合大学中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参加键盘课程可以减缓因衰老而造成的情感破坏。

[11]我国政府已经重视“积极老龄化”、“终身教育观”,提倡老年事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0161所。

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老年人协会436226个,参加人数4227万人。

共有各类老年社团组织(不包括老年人协会)38002个,参加人数494万人。

[12]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在各级政府或自助机构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老年音乐学习行为的普及和学习效果的提高服务是目前音乐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笔者从采访老干大学的校长王友农的笔谈中获得一个重要的信息:在目前,全国老年课程设置的调查当中,音乐课程是老年朋友进行学习的第一选择。

可见,老年音乐教育在全国已经形成规模,音乐学习活动已经成为老年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

2.老年心理学在音乐方面的研究随着测量工具、可控的实验条件的完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出现对老年群体音乐感知、认知、记忆、运动能力的研究,对音乐与老年人情绪以及脑功能发展的探索。

[13]美国《音乐心理学》杂志、《心理学与老年人》杂志、《心理音乐学》、《老年人心理学手册》、《老年教育学》、期刊《老年人与认知加工》等国外心理学杂志和研究论著中有关老年人与音乐关系的研究热烈。

如《青年、中年、老年音乐家与非音乐家对速度和慢速熟悉旋律的辨析》(Andrews,M.W.,Dowling,W.J.等,1998);《老年人与音乐移调认知的经验》(Halpern,A.R,Bartlett,J.C.等,1995);《老年人音乐记忆的回顾》(Andrea R.Halpern,James C.Bartlett.2002);《老年人回忆与音乐相关的强烈体验》(A.Gabrielsson.2002);《对音乐强烈的愉悦反应与大脑包括奖赏和情绪的区域相关》(Blood,Zatorre.2001);《音乐对长者的重要性》(Annabel Cohen,B.Bailey,T.Nilsson.2002);《老年人群的音乐发展》(Herbert Bruhn.2002)等学术成果。

国内研究论著《老年精神音乐学刍议》(罗小平,2006);《音乐心理学》(罗小平,黄虹,2008);《老年・精神・音乐――老年人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罗小平,余瑾等, 2011);论文《钢琴学习在认知老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罗小平,任杰,2009);《钢琴学习对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及流体智力的影响》(任杰,罗小平,2009);《第10届音乐感觉与认知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D)》(罗小平,任杰,2008);《老年人音乐听觉能力的保持与发展》(霍橡楠,2010);《音乐学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010)等等,以上这些国内外论著,都在老年阶段音乐活动行为中的音乐感知与认知能力各方面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并有可贵的应用价值。

三、国内外音乐学习活动研究美国音乐教育在跨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的主导动向及认识的基本思想所包含的六个方面: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民族。

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

5.学习音乐是学习基础。

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