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田构造学教案

矿田构造学教案

矿田构造学教案
课时安排
绪论 2
专题讲座:一矿田构造研究法 2
二区域构造与成矿 2
构造控矿作用4 褶皱控矿 2
断裂控矿2
各种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构造 4 内生矿床2
沉积矿床
变质矿床2
层控矿床
复习考试 2
第一章绪论
§1 成矿构造分级及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1、含矿区构造及其分级:
陈国达认为,小含矿区构造(矿柱、矿体、矿床、矿区、矿田),中含矿区构造——成矿区构造或成矿带构造,大含矿区构造——成矿省或成矿带构造。

1978《成矿构造研究法》。

矿田构造学主要研究矿田中的成矿构造。

小含矿区构造
矿柱:矿柱是矿体中工业矿石的厚度比其它部分特大或者质量比其它部分特富的地段,也称富矿段或富矿包。

矿体:矿体是矿床中工业矿石分布的地段。

矿床:有一个或者多个同一成因类型或形态类型的矿体所组成。

矿区:包括多个在时代、成因、构造特点、类型方面有共性的矿床和矿化点。

中含矿区构造
构造成矿带:大多数由多个矿田所构成,相当于成矿区一级的狭长的带状含矿区。

大含矿区构造
成矿省构造:成矿省是最大的含矿区,其范围相当于一个或几个一级大地构造区。

2、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2.1作为地质构造环境,例如:构造盆地、同生断裂等。

2.2构造活动中释放的能量和应变可以作为成矿物质运移的动力,例如,热能,构造应力。

2.3导矿构造,例如断层、裂隙、破碎带等。

2.4容矿(储矿)构造
2.5 构造活动可以引起成矿物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矿物质的沉淀。

2.6不同的构造条件引起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和矿体类型,引起各种规模的矿化分带(五层楼模式钨矿脉)。

2.7构造活动的多期次可以富集矿体也可以使之贫化。

2.8构造作用直接成矿,如粘土、滑石、石棉、蓝晶石及有用的构造岩和动力变质岩。

总之,在具有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造对成矿经常起着基本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2 矿田构造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研究意义:
认识和掌握控制矿床(体)形成、改造的分布的控制因素,对于大比例尺矿床预测、找矿、详查、勘探、采矿均匀、具有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成矿和矿化分布的控制作用
研究各种控矿构造类型
研究控矿构造的演化期次和发展阶段
研究构造分带性对矿体(床)的控制作用
研究矿液的活化、运移、沉淀与构造条件的关系
按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各类矿床的构造特征及成矿的构造条件。

研究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3 矿田构造研究方法(专题)
大比例尺立体地质制图
岩矿组构分析
物化探
航空遥感
矿田构造地球化学
控矿构造的模拟实验
古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陈国达《成矿构造研究法》成矿构造研究的基本原则
各种成矿控制因素相结合
大中小各级成矿构造相结合
时间空间相结合
点面结合
地质历史分析法与构造应力分析法相结合
成矿构造研究与其他有关科学研究及技术方法相结合
§4 矿田构造研究简史
第二章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典型的成矿模式
物质基础:含矿流体,包括岩浆、矿浆、岩浆气化热液、变质热液、混合岩化热液、复合热液等。

含矿热液的运动
热液运动的通道
热液的沉积场所
§1 褶皱构造对矿田(床)的控制
主要是作为一种储矿构造
实例1:湖南锡矿山锑矿区:次级小背斜轴部转这段为储矿构造,西侧北东向的断层起了导矿构造的作用。

实例2: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褶皱转折段控矿
实例3:安徽铜官山矿田:褶皱轴中部应力集中部位,剪切面密集发育,断裂,控制矿体产出
褶皱控矿部位:
1.背斜轴部、向斜轴部、褶皱翼部都可以控矿,但以背斜轴部为重要的控矿构造。

2.褶皱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层间破碎带
3.岩石的物化性质对矿体的控制
4.产在不透水层之下的矿体:似层状、透镜状
5.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控矿,因上下层的物化性质差异,褶皱过程中易张开被矿液充填。

6.岩石的化学成分、孔隙度,渗透性,连通性对矿体的控制:石油
§2 褶皱构造类型对成矿的控制
按照成因褶皱构造可以分为纵弯褶皱、横弯褶皱、压柔褶皱、底辟褶皱、流褶皱、热流变褶皱。

1.纵弯褶皱的控矿作用:相邻岩层的相对错动,在褶皱的枢纽部分形成剥离空洞,剥离
空洞可有数层,如本迪多哥多层鞍状矿。

岩石按照力学性质的不同,科罗列夫和舍赫特曼把岩石分为脆性、塑性、负荷性三种,上下岩层的力学性质不同,特别是脆性岩石易破碎,塑性岩石易弯曲,均有利于形成剥离空间。

2.压柔褶皱——纵弯褶皱形成过程中层间活动很有限的情况下发生,在褶皱过程中受到岩墙、侵入体的限制形成压柔褶皱,压柔褶皱向斜底部形成大量破碎,是良好的容矿构造。

3.横弯褶皱的控矿作用:断块褶皱——构造断块上隆过程中形成的褶皱
同步褶皱——侵入岩体的上隆而形成
底辟(刺穿)褶皱——横弯条件下,塑性岩层向上运动,刺穿顶部塑性较小的岩层,在应力作用下进入较高的部位和较新的岩层中,底辟体与周围岩层之间常形成断裂,岩石破裂,在底辟体顶部形成角砾岩。

4.剪切褶皱的控矿作用:高温高压下,脆性岩石也可以变为塑性,产生塑性流动,强烈变质条件下,这周晚期可出现剪切面,岩石可沿剪切面发生位移,原来的岩层不起作用,只是反应滑动结果的的标志。

在流褶皱发育过程中,应力作用下,塑性岩石物质发生迁移,从两翼向核部聚集,使矿体在核部增厚,两翼减薄甚至缺失。

5.柔流褶皱的控矿作用:主要使热流变褶皱,为一种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岩浆热动力作为热源,使岩层具有较高的塑性。

一般较多分布在中深成岩体的前缘带,次带多为夕卡岩矿床的产出部位,因此可以作为一种间接找矿标志。

§3 叠加褶皱及其对成矿的控制
定义:一次褶皱叠加在另一次先成褶皱之上的构造现象。

造成叠加褶皱的原因:
1.不同时代褶皱构造的叠加
2.同一时代不同构造体系的叠加
3.一次连续的构造变形过程中应力方位的变化
叠加褶皱识别的标志:
1.褶皱轴面再次被褶皱
2.褶皱枢纽强烈起伏变化
3.高角度倾竖褶皱的存在
4.与褶皱同时形成的面理发生弯曲
5.两种不同方向的片理有规律的交切
6.香肠构造发育地区,钩状褶皱的存在
7.脉体发生褶皱
叠加褶皱的类型:
1.共轴叠加褶皱
2.正交叠加褶皱
3.斜交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对矿体的改造
可以使矿体富集,也可以贫化矿体
叠加褶皱对成矿的控制
实例:贵州万山汞矿
第三章断裂构造控矿作用
断裂构造对于内生、外生、沉积、变质、叠加改造矿床的控制均有重要意义。

§1 断裂形成的理论基础
应变椭球体
A轴:最大拉伸轴
C轴:最大压缩轴
B轴:次拉伸轴
在水平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可在褶皱的两翼产生倾向相反的两组逆断层性质的剪裂隙,以及一组水平的张裂隙。

§2 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
矿田及矿床在断裂中的产出部位(据雅科夫列夫):
A 沿走向弯曲的地段
B 断裂分支处
C 主干断裂派生的旁侧羽裂
D 两组断裂交汇处
E 两组断裂共轭处
我认为,
总之为:对于内生矿床而言,矿田或矿体主要产出在物化性质突变的部位,温度、压力、岩性等。

包括:1 断裂由紧闭转向开阔的部位
逆断层中产状变缓处,正断层产状变陡处,左旋平移断层走向偏左部位,右旋平移断层走向偏右部位。

2 导矿构造中岩石破碎处
3 有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分支交汇处
4 断裂中的岩性界面,不整合面
5 两组或多组断裂的交汇部位
A 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的交汇部位
基底断裂为矿液运移的通道,盖层断裂为控岩控矿的空间
B 两组共轭剪切断裂交汇处
C 不同期次的两组或多组断裂交汇处
D 同一期次不同应力方位的断裂交汇处
6 断裂与褶皱轴交汇处
7 各种构造裂隙的应力集中部位
8 羽状及雁行状断裂
对于外生矿床:
1.同生断裂直接控矿,如凡口铅锌矿
断裂对矿体的控制包括
1.容矿构造
2.对矿液的遮挡作用,盖层
§3 片理和劈理对成矿的控制
劈理对成矿的控制
劈理往往是褶皱和断层派生的小构造,既可以作为矿液上升的通道,又可以是容矿空间,矿
体常常一脉状,细脉状产出。

片理对成矿的控制
片理是发育较完善的流劈理,是在定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对矿体的控制与劈理类似。

§4 韧性剪切带对成矿的控制
剪切带的类型
脆性剪切带
脆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与矿化的关系
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关系密切
在糜棱岩化过程中,剪切作用可以使原岩中含量很低的金发生迁移,在糜棱岩中形成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贫矿石,糜棱岩阶段之后叠加与其上的脆性变形,由于劈理、片理和裂隙的发育,导致岩石的孔隙度增大,有利于后期热液的活动和矿质的析出,在此阶段可形成脉状的以及蚀变岩型的富金矿。

§5 推覆构造和剥离断层对成矿的控制
5.1推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5.1.1推覆构造的含义
5.1.2推覆构造的控矿意义
5.2推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5.2.1推覆构造的含义
5.2.2推覆构造的控矿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