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田构造学复习重点及习题

矿田构造学复习重点及习题

第一章绪论1、矿田构造是指矿田范围内,控制各矿床的形成、改造和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2、矿田构造研究的基本任务:1)研究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基本原理2)研究各类构造的控矿作用3)研究各类矿床的构造控矿特点4)研究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3、矿田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2)研究各种控矿构造类型3)研究控矿构造的演化期次和发展阶段4)研究控矿构造体系和构造分带性对矿床和矿床系列的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5)研究矿液的运移与构造条件的关系6)研究矿石堆积的构造圈闭条件7)按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各类矿床的构造特征及成矿的构造条件8)研究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4、矿田构造的研究方法包括大比例尺矿田构造制图、深部构造研究与制图、控矿构造的岩组分析、构造-岩石物理分析、构造地球化学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构造模拟等。

第二章矿液的运移1、含矿流体的类型:岩浆、矿浆(富矿熔浆)、变质热液、岩浆气化热液、地下水热液、混合岩化热液和复合热液等。

2、矿液运移的驱动力:压力差或热力差;3、矿液运移的方向:向压力减小或温度降低的方向运移,在地壳中主要是由深部向浅部上升运移。

4、矿液运移的驱动力类型:1、矿液的内力;2、上覆岩层的静压力;3、构造应力;4、封闭裂隙的真空虹吸作用;5、局部热源引起的热液环流5、矿液运移的通道形式:1)岩石孔隙(连通性的);2)断裂裂隙6、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成岩过程形成的孔洞和裂隙;次生孔隙:后生作用形成的孔洞和裂隙;7、有效孔隙:相互联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它对矿液流动的效应具有决定意义。

8、岩石孔隙中的矿液运移矿液运动形式——渗流,遵从达西(1973)的线性渗透定律;矿液运移的趋势:主要为向上运动,如有阻挡或存在低压带时也可向下运动;8、岩层的屏蔽作用: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在成层岩石中矿液总是沿孔隙较大的岩层流动,而孔隙很小的岩石是不利于矿液的流动,并对矿液的上升起着屏蔽作用。

10、导矿构造:沟通矿液并引导它进入矿田、矿床范围内的通道。

11、储矿构造:是矿石堆积的场所,它是矿体就位,并决定矿体形态、产状、大小的构造条件.储矿构造也称容矿构造或含矿构造。

有时导矿构造和储矿构造是一致的12、圈闭构造(或成矿圈闭):一些储矿构造,如背斜轴部虚脱部、压性断裂与透水层交汇处等,它们明显起到封闭矿液的作用,又被称为圈闭构造(或成矿圈闭)。

成矿构造圈闭可划分为:断裂圈闭、褶皱圈闭、侵入接触圈闭、地层圈闭(沉积圈闭)、复合圈闭等。

13、储矿构造中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①温度、压力和组分浓度的变化,引起动平衡体系的破坏,导致物质的沉淀;②氧化还原反应;③pH值的变化;④水解作用;⑤不同成分溶液的互相混合。

从而改变了溶液的成分、浓度乃至Eh和PH值,破坏了原休系的平衡而发生沉淀。

⑥构造因素:不少热液矿床如Pb , Zn, Hg.重晶石、萤石矿床等多产于构造相对启开的泄压热液体系,特别是在热液受阻部位最有利。

第三章褶皱构造的控矿作用1、褶皱构造对岩浆侵入和矿床形成有何控制作用:2、褶皱构造常控制着矿田及矿床的分布,无论是背斜轴部、向斜轴部还是褶皱翼部都可有矿床的产出。

1)背斜控岩-控矿现有资料表明,背斜及复背斜的轴部控制成矿的机率较高。

其原因是背斜轴部矿液易于聚集,且破裂发育,易于为岩浆侵人及矿液运移提供有利条件。

褶皱构造控制侵入岩体产出,从而间接控制矿床产出。

控制侵入岩体的背斜构造:1、背斜轴部;2、背斜倾伏端;3、背斜轴向转折端;4、背斜轴面倾向变化处;5、背斜与斜切断裂交汇处。

2)向斜控矿向斜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也不应忽视,巨大的变质条带状铁矿常产在区域复向斜带中(如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

一些内生铁、铜矿床也产于向斜中(如宁芜向斜盆地铁矿、大团山铜矿)。

因此,要根据成矿地段的具体构造环境来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构造对成矿最有利。

此外,褶皱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层间破碎带以及各种断裂带也易为岩浆侵入和矿床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同沉积褶皱——一类特殊的横弯褶皱特点:1. 边沉积边形成的褶皱2. 褶皱上平,两翼逐渐变陡,开阔褶皱3. 顶薄,两翼增厚,向斜核部厚度最大4. 顶部颗粒粗,两翼颗粒细5. 两翼常有同沉积滑塌构造、滑塌褶皱4、剪切褶皱作用与弯滑褶皱作用的层间滑动的区别:(1)滑动面不是原生层面,而是次生的变形面;(2)滑动方向不是顺层的,而是切层的;(3)滑动作用不限于层内,不受层面控制,而是穿层的。

特点:褶皱二翼剪切方向相反5、叠加褶皱识别的主要标志有:1.褶皱轴面的再次褶皱;2.褶皱枢纽的强烈起伏变化;3.高角度的倾竖褶皱的存在;4.与褶皱同时形成的面理(劈理、片理)和断裂面发生弯曲;5.两种不同方向的片理有规律的交切(穿插);6.香肠构造发育地区,钩状褶皱的存在;7.脉体发生褶皱(岩脉、石英脉等)。

6、叠加褶皱对形成时间较早的矿床的改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对岩体的侵入以及矿体的形式起着控制作用。

第四章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1、断裂的形成:应变椭球的三个主轴方向表示了变形造成的地质构造的空间方位2、断裂系统有六组,表现为立体形变特征;两种变形也可能是深度不同造成的,在浅部A轴是直立的,而在深部A轴是水平的。

3、断裂构造对矿田矿床的控制:矿田及矿床只是分布在以下地段:(1)沿走向弯曲的地段;(2)断裂分支处;(3)主干断裂派生的旁侧羽裂;(4)两组断裂共轭处;(5)两组断裂交叉处。

原因:区域性断裂的有利地段能够控矿的原因在于这些地段岩石易于破碎,是岩浆和矿液易于渗透的通道。

4、同生断裂是控制沉积盆地中层控矿床空间展布和定位的主导因素5、断裂控矿作用:(1)断裂的有利空间提供了赋矿场所,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断裂交汇常控制着矿体、矿柱的产出;(2)断裂切割不同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岩石时,在不同岩层中可以有不同的成矿方式;化学性质稳定的岩石仅以裂隙充填为主;化学性质活泼的岩性以交代成矿为主。

(3)断裂对矿体的控矿作用还表现在对矿液的遮挡作用:●断裂本身的构造泥阻止矿液上升而成矿;●断裂中充填有不透水岩墙而遮挡成矿;●断裂作用使不透水层覆盖于断裂上盘阻挡矿液成矿6、断裂微张开地段为成矿有利空间,常形成厚大矿体或矿柱。

7、雁列脉左列和右列:8、雁列节理或雁列脉在平面上有左列和右列两种型式。

9、当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 远侧节理向左侧错列或在左端重叠时, 称为左列; 反之, 远侧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时, 称为右列。

10、韧性剪切带在露头尺度上一般见不到不连续面,带内变形和两盘的位移完全由岩石塑性流变来完成,是“断而未破、错而似连”的带状构造。

11、韧性剪切带的特征:韧性剪切带是较深层次的构造变形、韧性剪切带中的岩石主要是糜棱岩系列的岩石。

12、剪切带中的金矿床特点是:与剪切带在空间上密切相关,大的金矿床分布在剪切带内,小的矿化点产在剪切带的外部或边缘。

有些金矿床常常呈带状,矿体呈透镜状、脉状、布丁状和肠状,表明它们是剪切带的一部分。

13、含金剪切带成矿作用的3 阶段模式早期阶段:剪切带形成, 带内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烈片理化, 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

热液作用使带内岩石遭受强烈蚀变, 并在剪切带的中心部位形成强硅化带。

该阶段金为不可见金, 含于硫化物晶格内。

中期阶段:剪切作用形成脆性裂隙及各种充填脉。

当剪切作用继续进行时, 矿物将遭受压碎作用, 形成糖粒状石英, 它是金矿物的有利储集体。

该阶段的热液作用普遍含有Fe 、Cu、Pb、Zn 等元素, 热液作用导致早期含金硫化物分解, 金在有利部位富集为可见金, 粒度在1~100μm , 其银含量一般很低(小于15 %) 。

晚期阶段:为脆性变形机制, 形成大量张性裂隙。

前面阶段形成的矿化发生原位重新活化。

晚期阶段的成矿溶液富Pb、Cu、Ag 等, 形成的矿物组合很复杂。

该阶段形成的金粒度较粗, 可达数毫米, 其银含量较高(20 %~60 %) , 属银金矿。

14、强应变域控矿:金矿化往往集中在韧性剪切带中心的脆-韧性叠加应变部位。

金矿化富集强度与剪切变形强度一般呈正相关15、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规律:构造形态控矿、强应变域控矿、多期变形控矿16、金矿化类型亦受剪切变形环境控制:浅层环境----脉状及蚀变碎裂岩型矿体(脆性剪切带型金矿)、中深层环境--细脉和蚀变糜棱岩型矿化(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深层环境-------交代脉型、蚀变糜棱岩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17、推覆构造对矿床的控制推覆构造对多种类型矿床有控制作用,包括石油、煤,Fe、Cu、Pb、Zn、W、Sb、Hg、Au、Ag以及高岭土、硫等矿床。

18、逆冲断层面控矿:作为主滑面,强烈应变引起应力、热力作用,使围岩中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富集,使来自深部的流体沿滑动面运移,有利于矿床的形成。

19、推覆体控矿:推覆体沿逆冲断面活动过程中形成类型多样的控矿构造:层滑断裂,层间破碎带,褶皱,脆-韧性剪切带等。

断块夹控矿。

双重逆冲构造中的断块夹也有利于成矿。

20、下伏系统中的矿床:被推覆体掩埋的下伏系统中,可形成多种规模大的矿床。

主要情况有:先存矿体被推覆体掩埋保存;主滑面的屏蔽作用导致下伏岩系中成矿;矿源层被推覆到储矿层之上,形成地下水淋滤矿床;第五章侵入体构造的控矿作用侵入体构造:是指岩浆侵入到上覆围岩时,在流动中和冷凝过程中以及冷却以后,主要由岩浆活动的力量,在侵入体内外形成的各种构造。

侵入体形态、产状的确定地质方法:接触面的产状、流动构造、接触变质带以及岩体边缘相的范围和宽窄变化等的观测与研究。

地球物理方法:根据重、磁、电法异常的形态、大小及强度等,推断隐伏岩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以及不同深度的变化情况遥感地质方法:根据航、卫片上地形地貌、植被、色调差异、风化剥蚀特征等,解译出岩体的全貌及形态产状花岗岩体定位机制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已提出的主要机制多达十余种(肖庆辉等(1988)作过详细介绍。

常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穹隆及底辟;气球膨胀;剪切拉张及岩墙扩展;顶蚀作用;带熔作用;火山口塌陷底辟:指岩浆上拱并发展为“刺穿”性强力挤入围岩的一种作用气球膨胀:指岩体如同不断增大(多次岩浆上侵)的气球上升并向四周扩展、膨胀定位。

侵入体内部构造包括岩体的原生构造和叠加于岩体之上的次生构造:侵入体原生构造--是指岩浆侵位、冷凝、固结成岩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包括火成堆积构造、原生流动构造、原生破裂构造等。

次生构造--是指在岩石固结之后所产生的构造,包括断层、破碎带和片理化带等。

研究这些构造对恢复侵入岩体的形态,侵入时的热动力状态,分析形成机制和有利成矿空间都具有意义。

火成堆积构造:基性超基性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韵律层带构造。

原生破裂构造:原生破裂构造是指侵入岩体在岩浆晚期冷凝阶段发生脆性变形,形成的产状不同、性质各异的裂隙构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