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摘要:我国从上世纪末进入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经济飞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财政收支混乱等,集中反映为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来源。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使国家、集体和个人都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一、引言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
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
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概述(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会计信息(Discussion abou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产生的信息虚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包括依据原始凭证所作的进一步处理)不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会计信息失真有多种表现,归纳起来看,不外两种类型。
从横向看,信息流向失实。
从纵向看,流量失实。
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原始凭证失真。
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1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
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三)会计信息的种类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合法性失真,技术性失真和故意舞弊。
1、合法性失真是由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政策等造成的,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
2、技术性失真是指由于无心的过失和会计人员素质差造成的纯技术性差错。
这类会计信息差错非常明显,容易发现和纠正,危害性也小,只要加强会计内部复核,检查即可。
3、故意性失真是指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
这类会计信息失真在管理当局指示和操纵下,采用不合规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记录、和报告过程中,故意歪曲篡改、捏造会计事项,使会计信息背离客观事实,以欺诈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达到管理当局的目的——经济、其他利益。
(四)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有目共睹,国内有“琼民源”、“银广夏”等,国外有“安然”“阳光”等,其造假金额之大;作假手段也五花八门,从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表编制,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规范管理构成了严重威胁,损害了社会和公众利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会计信息虚假与真实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已达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中勤会计师事务所加速了银广厦的“倒塌”;虚假会计信息吹破了蓝田神话;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同志的审计报告更是让人心惊肉跳(审计政府:“风暴”席卷一些中央部委,审计地方:长江堤防再现“豆腐渣”工程,审计金融:一人竟从银行贷出74亿元)。
据测算,因会计信息失真给我国每年造成的直接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亏损倒闭,职工待岗或者失业。
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
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发挥,导致政策失误,以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经济秩序混乱的另一方面是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如公司集资有关法规在注册资本金、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均有具体规定,但有的通过歪曲会计信息,使集资披上合法外衣,造成不法分子从中大量捞取外块,挪用集资款。
4、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5、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法制观念淡化,有法不依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对违规行为作了相应的量化处罚的规定。
但在以往的较长时间内,经济领域的法制是不够健全和完善的,由此造成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够严谨;另外,在我国目前状况下,许多职能管理部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甚至存在着权钱交易,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
2、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甚至对于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
业务素质低,缺乏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或是不自觉地违反了国家政策法规;或是对经济业务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帐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或是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马马虎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是唯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
无论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都与会计工作规范化、法治化要求有较大差距。
3、企业管理部门、企业领导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达到控制、占有或骗取国家及企业、出资人资产的目的,出现贪污腐改、群体犯罪等行为,从而导致大量造假案件的产生。
虽然会计对于做假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大多数假帐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会计,而在于有权支配会计的人,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
无论怎么说,会计是受命、受制、从属于单位领导的,领导要求怎么做,会计不敢不那样做。
如果胆敢抗命,会计就只有下岗的份。
虽然会计也可以以《会计法》为武器在一段时间内使领导的违法指令受到抵制,但这种情形断难长久。
领导岂是吃素的,会长期容忍一个敢于和他作对的会计吗?4、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不严政绩考核多是以上交国家财政收入为主,很多干部出于个人利益动机,就给企业下达利税指标,若企业完成有困难,就暗示甚至鼓励企业在会计报表上作假,其结果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受损,而个人得益。
这就是所谓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
5、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会计人员的配备,不但资格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岗位分工不明确,岗位牵制弱化,重要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报告制度得不到履行,根据经营者意志改写会计记录的现象大量存在,从而使内部失控。
内部审计受单位领导控制,很难发挥其作用。
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独立承担起“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责任。
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使,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审计过程中搞人情风,搞私人交易,走过场,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作弊,出具假报告,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针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以上原因,作者认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加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完善会计法规建设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单位领导人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之能带头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创使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监督。
同时,还应完善会计法规建设。
《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收支不予办理。
但在实施《会计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普遍、处罚难1办”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的可操作性。
比如将虚假信息提供给国家、社会和投资者,并造成损失的人员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应给予重罚,但缺乏处罚的具体标准和细则,操作起来很难掌握。
所以,应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使会计法规体系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会计人员只有遵循《会计法》的规定工作才能防范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对敢于坚持制度、坚持原则和秉公办事的财会人员,要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加强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建立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监控作用,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要逐步实现企业会计报表必须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才有效,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加强监督、管理,以利于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
(三)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
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
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监督力度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处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五)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强化对从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会计信息的发源地,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