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普遍、范围广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涉及到的单位数量多、范围广,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单位,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集体和私营企业;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也包括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等。
例如:2007年财政部共检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8398户,就对其中1092户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理处罚,同时对145户企事业单位移送主管部门及司法部门处理,对215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行政处罚,并对498名注册会计师进行了处罚,这里面还不包括情节轻微、不作处理处罚的单位。
而财政部对各单位2001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被检查的192户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不实、所有者权益不实和利润不实等问题;对各企业2002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被检查的152户企业也都全部存在资产不实、利润不实等问题。
又据国家审计署2005年的一份报告称,2004年5月至9月国家审计署共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等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深、危害严重
近些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较深,会计作假的数额大,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严重失实,影响深远,对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巨大,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
例如:财政部对部分企业2001年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发现,被检查的192户企业,共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
2003年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共查出152户企业资产不实85.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3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
财政部对部分抽检企业2007年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时,共查补税款10.7亿元、收缴罚款2152万元,并对一些事项进行了调账处理,对一些单位移送给有关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处理。
又如在2006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天津市天海集团有限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管理相当混乱,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购置的价值7.2亿元的船舶长期挂往来账,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其下属子公司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伪造银行存款1.5亿元,以隐瞒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通过虚构售电量,虚增收入5.1亿元等等。
这些虚假或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它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虚假或失真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误导政府监管部门,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这样也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经济生活中不良风气提供了温床。
因此,探究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原因,进而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