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导论)

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导论)

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导论)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导论中国民法典人格权法立法指导思想人格权法是民法的基本容之一。

在制订民法典的过程中,如何制订人格权法,是制订民法典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对此,首先必须解决务虚的问题,即在立法的指导思想上予以明确,并且用以指导立法实践。

一、人格权法立法的历史镜鉴在近现代民法的发展史上,都存在着一个怎样对待人格权立法的问题。

从《法国民法典》开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四种不同的做法。

(一)法国法的做法《法国民法典》是非常重视人的自身价值的,其第一编就是规定人法。

《法国民法典》对人的关注,为世人所称道,这就是关注人的本身,关注人的地位,关注人的权利,因而被称之为“人文主义”的民法典。

但是有一点,就是《法国民法典》对人的关注,关注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身份关系,而对自身的人格权利并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

这种问题的存在,主要的还是历史的局限,因为在那时候,人们对人格权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因此,在《法国民法典》中,尽管规定了人法编,但是,对人格权并没有做具体规定。

值得重视的是1960年制订的《埃塞俄比亚民法典》关于人格权的规定。

被认为是体现了法国人改进民法典愿望的蓝本的《埃塞俄比亚民法典》,在第一编第一题第一章规定了“人格与在于人格的权利”,其中第一节规定的是人格的归属,第二节规定的就是人格权。

在人格权一节,规定了24个条文,详细规定了人格的效力、自由权、人身的完整性、沉默权、职业秘密、遗嘱、肖像权、家人的权利和通讯权。

第三节还规定了权。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对人格权的这种规定,真正体现了法国法系的人法本质,体现了对人格权的重视,是值得借鉴的。

(二)德国法的做法《德国民法典》堪称民法典制订的典,是结构、体系和具体容最为完善、最为精密的民法典之一。

但是,《德国民法典》过于重视对财产关系的调整,因此,它通篇都是调整人的财产关系,调整物权、债权、继承权的关系,就是对亲属的规定,也注重的是对身份关系的调整。

对于人格权的规定,除了在总则中规定了一个权之外,关于其他人格权的规定,则都是放在债法的侵权行为之债之中,在规定侵权行为的侵害客体的条文中,粗略提到了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和自由权等人格权,规定了对侵害这些人格权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不是在规定人格权,而是在规定侵权行为。

《德国民法典》的这种做法,体现了立法者对人格权的忽略。

直到“二战”结束之后,随着国家基本法对人权的重视和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德国法院依据宪法,在司法实践过判例确认人格权,建立了人格权保护的体系,对人格权的保护方才实现体系化、制度化。

《日本民法典》遵循德国的做法,只在侵权行为法关于“非财产损害的赔偿”的条文中规定身体权、自由权和名誉权,对其他人格权则没有明文规定,笼统地放在“权利”的概念之中。

(三)瑞士法的做法《瑞士民法典》在制订过程中,立法者认识到了人格权对于维护民事主体自身利益的重要地位,民法典对加强对人格权的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立法者大胆地打破以往民法典关于人格权立法的基本做法和民法典体系的立法格局,在总则中规定了单独的“人格”一节,专门规定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法律救济方法,从而开启了民法典对人格权以及人格权保护的新阶段。

与瑞士法相似的是《意大利民法典》,该法在民法典的总则中规定人格权,但是规定在“自然人”一章,仅仅规定了身体权、权和肖像权,对其他人格权没有规定,也没有规定一般人格权,在侵权行为法中也没有对其他具体人格权做出明文规定。

1995年制订的《越南社会主义国民法典》也具有法国法和瑞士法的影响。

从体例上看,该法典将人格权的容规定在总则当中,属于瑞士法的做法。

在总则第二章第二节“人身权”中,规定了人身权的一般规定,之后规定了权、确定民族权、肖像权、生命权、健康权、人身安全权、保护名誉、人格和尊严的权利、私生活权、结婚权、夫妻平等权、离婚权、住所安全权、信仰自由权、迁徙和居住自由权、劳动权、自由经营权和自由创造权。

整个《越南社会主义国民法典》的容还嫌简陋,但是其关于人身权的规定,应当说是很丰满、很充实的,具有借鉴意义。

(四)魁北克法的做法加拿大本来是普通法国家,但是其魁北克州采用了大陆法系的做法,制订了成文的民法典。

在这部民法典中,魁北克人打破民法典的立法传统,设专章规定人格权的确认和保护,这一章的名字就叫做“部分人格权”。

该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尊重人格尊严,第二部分是尊重儿童的健康,第三部分是尊重隐私和名誉权,第四部分是死者遗体的保护。

全章一共40条。

通观各国民法典立法对人格权法的不同态度,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规律,这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法典对人格权越来越重视,在民法典的体系部,给予人格权法的地位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对尊重人权、重视人权保护做出的结论。

这一点,对于中国制订民法典不无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我国制订《民法通则》时的立法实践1986年,我国制订了《民法通则》。

这部法律当然不是一部完备的民法典,但是,这部法律的第五章即“民事权利”一章,却是按照民法典分则的体例编制的。

在制订民法典的时候,《民法通则》关于人格权法的立法体例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章的体例是,第一节规定“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实际上就是规定的物权,包括所有权和用益物权。

第二节规定的是“债权”,规定合同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

第三节规定“知识产权”。

第四节规定“人身权”。

对于人身权,《民法通则》主要规定的是人格权,是作为单独的一节规定的,具体容上规定了生命健康权、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婚姻自主权。

《民法通则》这一做法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它体现了立法者对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及其保护的极端重视。

应当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对民法的重视程度与民法对于社会和主体的作用的重要程度,并不是在一个等级之上,这架天平的两端并不平衡。

从50年代、60年代的民法教科书和民法研究论文中,都没有发现对人格权进行全面阐释和研究的容。

正因为如此,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时候,人的人格就像一破旧的白纸,飘飘荡荡地被人踩在脚下,人人都可能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在制订《民法通则》的时候,立法者痛定思痛,发现了立法、司法和社会对轻视人格权的恶果,终于下决定全面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

其次,在《民法通则》中,立法者将人格权与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并列,给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如前所说,《民法通则》仅仅是一部类似于民法总则的法律,对民法典的分则部分没有展开。

而其第五章“民事权利”的具体容,就类似于民法典的分则。

在这一部分,立法者将人身权作为独立的一节,与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并列在一起,就使人身权在民法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之具有了与物权编、债权编和知识产权编同等的地位。

这就意味着,在制订民法典的时候,人格权法可以在民法典的分则中具有的独立地位,可以单独作为一编。

这在世界各国编制民法典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其重要意义,就是开启了民法典编制的新的一页。

再次,《民法通则》对人格权的容的编制,对于制订民法典的人格权法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法通则》在规定人身权的一节中,有两点最重要的做法,一是具体规定人格权,对生命健康权、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都做了具体规定。

二是采用了通行的对人格权保护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这种规定虽然在当时并不完善,但是其重要意义在于,立法采用这种形式来规定人格权及其保护,在新中国的立法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在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民法通则》的上述条文中,看出立法者小心翼翼的谨慎态度,但是,这种开创性的立法,无疑给中国民事立法的进步,给中国人格权立法的奠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民法通则》在人格权立法的实践上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存在很多缺陷。

例如:一是,第四节的名称规定为“人身权”,但是实际上仅仅规定了人格权,并没有规定身份权,本节的名称与容不相符合。

二是,在规定具体人格权的时候不够准确,规定的生命健康权究竟包括几个人格权,是否包括身体权,也不明确。

三是,规定具体人格权的种类不完整,很多应当规定的人格权没有规定,如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都没有规定。

四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围的规定,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瑕不掩瑜,《民法通则》在立法例的开创性上,具有时代的光辉,为中国民法典的制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民法通则》实施以来的司法实践《民法通则》实施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了大量的人身权纠纷案件,积累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

最高人民法院运用司法解释的手段,阐发《民法通则》规定的原则以及其他单行法律规定的精神,补充立法的不足,使司法机关在司法领域当中对人格权的保护更加充分,对身份权的保护也有了依据。

同时,还适当地扩展到了对一些具有人格利益因素的财产权的保护。

在运用精神损害赔偿保护上述人身权方面,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意见。

这样就使中国司法对人身权利的保护已经趋于完备。

尤其是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全面总结了这些经验,提出了很好的人身权法律保护意见,堪称是《民法通则》实施以后的一次重大发展。

总结这些司法实践经验,对于做好民法典人格权法编的起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十几年的司法实践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方面积累的经验《民法通则》对于人格尊严的规定所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确认其一般人格权的地位,而是规定在名誉权的条文之中,使人们认为人格尊严是名誉权的具体容。

这是一个重大错误。

后来,立法进行了补充。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立法规定了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即在消费领域,经营者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的,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这个规定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补救作用,对于认识一般人格权的性质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一规定存在局限性,就是适用的领域过窄。

司法解释将上述法律规定的立法精神扩展到了普遍适用的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凡是侵害人格尊严的,对受害人的权利进行司法保护,不必类推适用这些单行法的规定,而是直接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做出判决。

应当补充的是,对于人格尊严,在理论上称之为一般人格权,是概括一般人格利益的一种基本的人格权,不仅对具体的人格权具有解释和创造的作用,而且具有补充法律对具体人格权保护立法不足的作用。

任何不能被具体人格权保护的人格利益,如果有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都可以适用对一般人格权保护的规定,进行法律保护。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容,对人格尊严权的保护,就是对一般人格权的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