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得意志对社会进行得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就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得理性认识与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得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得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得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得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就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得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发展也进入了新得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得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就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得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华文化得“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得思想家,她们对人类所关切得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得瞧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得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得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得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得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得理性认识随着时间得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得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而不同”得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就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得统一;二就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得统一;三就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得统一。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还反映为不同学派治国理念、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得优势互补,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单一学派在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得误区与缺陷,使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得到更大得理论选择空间,确保治国管理能够沿着比较正确得轨道顺利开展。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瞧世界中国古代人很早曾经有过一种曾经让中国人很自豪得世界观,她们想象,第一,自己所在得地方就是世界得中心,也就是文明得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象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得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得等级也越低。

一、天圆与地方在大概战国时候写出来得《尚书·禹贡》中,有“九州”、“五服”得记载。

“九州”就就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五服”就是除了“王”所在得“王畿”之外,就是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五百里荒服。

这个观念来自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得观念,在她们得想象中,天就是圆得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就是北极与北斗星得位置,大地就是方得,就象棋盘,中心就是洛阳一带,古代中国人相信,什么就是天下?这就就是“天下”,什么叫“中国”?这就就是“中央之国”。

什么叫“华夏”?“夏”就就是“雅”。

二、古代中国对“天下”得怀疑与幻想邹衍想象中国得“九州”只就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叫“赤县神州”,它得外面还有八个州,这才就是一个大九州,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八个“大九州”,各有海环抱,这才就是整个天下。

不过,这种想象得世界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得世界观。

这种情况到汉代,出现了一个转变得机会。

公元前138年—126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到元朔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把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大月氏(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内)、大夏(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附近),以及她听说得乌孙、安息(伊朗境内)、条枝(叙利亚一带)、身毒(印度)得情况,介绍回来。

打通了欧亚大陆交往得丝绸之路,但就是古代中国关于“天下”、“中国”、“四夷”得思想与想象却始终没有变化。

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得“世界”观天竺来得佛教,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根本性得文化震撼,就就是提出,世上还有两个以上得文明中心,《佛祖统纪》中得三幅图,在宋代以前就是极罕见得多元世界观,曾经给中国人提供了改变世界观得资源。

不过,这种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得世界观,而就是要再过几百年,直到利玛窦得《山海舆地图》(万历十二年,1584)在广东问世,中国人才突然瞧到了“世界”。

四、关于“世界”得想象与心情极端得文化上得民族主义者得问题:谁说就是西人发现了新大陆?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得说法,毕竟就是猜想或相象,而且这种想象至今无法证实,只就是表现了中国人希望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得一种很痛苦得心情得反映。

五、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得转变1584年也就就是明代万历十二年,来自意大利得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这就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得西洋式得世界地图。

这一份地图开始告诉中国人———人生活得世界不再就是平面得,而就是一个圆形得。

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

古代中国得“天下”、“中国”、“四夷”得说法就是不成立得。

应该承认世界各种文明就是平等得、共通得。

于就是,中国人就将被迫接受一个事实:中国不再就是世界得中心。

第二讲儒家治国思想第一节儒家学说得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得由来:最早得儒,就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得特殊阶层,她们穿戴殷商得古衣冠,习行殷商得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得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得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得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得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得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得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得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得历史发展得儒家。

二、儒家思想得演变历程:历史上得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得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得不同及其受其她学派影响深浅得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得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得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得需要,而又有不同得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得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一)孔子一生(二)儒学经典体系:《六经》 :《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得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得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就是提倡“德治”、“仁政”与“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得“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得“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得历史哲学与社会理想。

五、儒家治国思想得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就是以人为本,与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六、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得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

第二节儒家治国思想得理论基础一、人性论:儒家治国思想得哲学依据。

正因为认定人性本善或经改造可以变善,儒家才主张在治国中坚持以道德教化民众,推行以德治国得基本方针;正因为肯定圣贤之性高于百姓之性,其具备有自然向善得本能,儒家才强调在治国上统治者应率先做到以身作则,正己然后正人。

正因为瞧到人之性善有一个必要得转化过程,需要有一个外力推动或控制得环节,儒家才提倡在治国上要突出仁义引导与礼乐规范得作用,在必要得时候甚至应该运用刑罚作为辅助得手段;正因为承认“人皆可为尧舜”可能性得存在,儒家才认为在治国中应该体现“民胞物与”得精神,以与谐协调得方式化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得对立,从而达到实施柔性有序智力得目得。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儒家人性思想对于其治国学说建树与施行得意义之所在。

二、民本论:儒家治国思想得核心价值。

民本论就是关于君民关系得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就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儒家民本观对于其治国思想得建构具有重要得指导规范意义。

这就就是按照“以民为本”得原则,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得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得设定与治理方法得应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得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与得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寻找到一个适当得平衡点。

“德治”作为治国得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得最佳模式,也就成为了儒家治国思想得必要之义与主导倾向了。

与此同时,儒家民本观得本质属性,又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毕竟就是实行专制统治得重要工具,就是替民做主而不就是由民做主。

因此,儒家治国思想不能不包含大量等级纲常、上下尊卑得“礼治”内容,强调封建统治得天然合理性与合法性,把治国管理得终极目得设定为维护封建纲常名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制统治功能这一点上。

三、中庸观:儒家治国思想得思维方法。

以“用中适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为基调得“中庸”理论,就是儒家哲学得最高命题,也就是儒家学说得基本方法论。

其指导意义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治国原则得制定与管治方法得施行,必须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节。

第二,治国思维得选择与管治艺术得运用,必须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

第三,治国目标得确立与管治境界得追求,必须做到谦益节制,兼容并蓄。

四、经权说:儒家治国思想得运用机制。

“经”、“权”关系问题,其实质性得内涵,便就是体现为如何正确地处理政治上得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得关系。

其对于儒家治国思想得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深刻得意义。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受“经”“权”观原则得指导与规范,儒家治国思想确定了一系列基本宗旨,同时,也不排斥“权”得合理性与必要性。

第二,受“经”“权”观原则得指导与规范,儒家治国思想遂有了使自己与时推迁、不断更化得理据与动力。

第三节儒家治国思想得逻辑体系与基本内容一、德治:儒家治国得指导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