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通论

中国文化史通论

1导论:四大文化系统,即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广义文化: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5现在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是至今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努力创造的新型文化。

1)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里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不断扬弃、更新和再生的历史。

2)其次,传统文化并非禁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到古遗迹,在距今4-5千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与出土有石锄、石镰等农具及粳稻等谷物。

从农耕经济外,中国的北方草原自古生活这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人到后期的突厥人、蒙古人,都是一游牧经济为主的强悍民族。

7社会结构: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性、包容性、论理性、和谐性、务实精神经济制度1自然经济形态:第一,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格局(工业)。

第二,男耕女织的生产格局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

(农业)2经济结构特点:农耕经济(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城市经济、游牧经济3在中国,商品经济起步虽早,但是其发展却显得步履维艰。

首先,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和牧业经济结构的制约。

其次官商盛行。

再次,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家族性。

第四,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4重义轻利:具体而言,儒家的义利包括三点:其一,先义后利是价值导向。

其二,以义制利是调节手段。

其三,以义生利是终极结果。

政治制度1政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君权至上。

第二,皇权不可转移。

第三,官僚系统庞大。

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一,为军之方:亲贤远佞。

二,为政之道:倡导德治。

三,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职官制度1三次变化:一,秦汉的三公制。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三省:尚书省:决策、中书省:审核、门下省:执行)。

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正式成为制定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主官为侍中,次官为黄门侍郎,下面的骨干官员为给事中。

三:明清的内阁制2监察制度:御史制(秦汉)汉代中央设置御史制府为最高检察机构。

台院制(唐代):最高监查部门。

都察院制(明清):全国最高监察机构。

宗法制度1古代社会家族观念三核心:血缘观念、门第观念、孝悌观念2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滴、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3)首先确立了亲、尊尊的规则。

其次,宗分大宗、小宗。

第三,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第四,礼对等级次序的维护。

4宗法制度的影响:其一是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其二是崇敬祖先。

宗法制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

其三是尊重传统。

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作为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选拔人才的取士制度,创作于隋,确立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随带以前。

2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选贤任能:1)实行客卿制2)养士之风盛行3汉代—察举、征辟、策问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隋唐—科举制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在常科和制科的诸科目中,最受士人重视的是明经和进士教育制度1春秋以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后:诗、书、礼、易、乐、中秋2汉武帝时在首都长安创办了大学,这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3《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五经》是专业选修课。

4南宋刘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5明清私学分三类:私塾、义学、专馆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6影响排名:1)《千字文》梁周兴嗣编2)《百家姓》成书于北宋3)《三字经》成书于南宋4)《千家诗》南宋刘克庄7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6所: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石鼓书院(湖南衡阳)、茅山书院(江苏江宁)8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婚姻制度1婚姻的意义:传宗接代、祭祀祖先、增加劳力、防止男女淫乱2古代婚姻的变迁:原始群婚、血缘婚(开始产生婚姻禁列,即排斥亲子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发生两性关系)、伙婚、对偶婚、专偶婚3七出:不顺父母、无子、嫉妒、多口舌、淫、有恶疾、窃盗4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服饰文化1服饰除了具有护体、御寒、美化等功能外,它又是职业标志、阶层标志、信阳标志和礼仪标志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据考古发掘,丝织生产肇始于距今约5000年前唐代—双面锦的织造法宋元—织金锦明清—刺绣工艺3棉花是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入的4胡服本适于骑士的戎装,其特点为上衣下裤,上衣的款式特点为直领、对襟、窄袖、开衩饮食文化1中国在进入石器时代以后,即从采集经济中逐渐产生了农业,开始步入了以种植和养殖经济为主题的农业社会。

在北方—栗作农业在南方—稻作农业从那时起,中国人即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肉类、蔬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2九谷: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3六牲:马、牛、羊、鸡、犬、豕4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北魏的《崔氏食经》、梁朝的《梁太观食经》、南齐虞悰的《食珍录》、刘休的《食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吴自牧《梦梁录》5中国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扬菜6中国茶叶的原产地在巴蜀地区,西汉至三国,茶宜川播到长江下游地区建筑文化1《考工记》---春秋末叶2两汉的著名的宫殿有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贡以及洛阳和邺城的宫殿。

汉代的皇苑以上林苑最负盛名3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等三种4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5三本书:春秋末叶《考工记》、李诫《营造法式》、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交通文化1车的种类:栈车、辎车、安车(驾一马的小型坐车)、传车、温车、轿车、独轮车、辇车、肩舆车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开凿了一系列的河1)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2)隋唐大运河3)京唐大运河科技文化1在距今4000余年前,先民已开始使用耒、耜、铲和石锄、石梨等工具2古代农业成就:第一、地、天三者协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生产原则。

第二,总结和推广轮作复种制,以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保持土壤肥力。

第三,农耕与水利并重,注重水利的兴修和水土的平衡。

第四,注重农具的改良和农具动力的改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五,农业生产经验的累积和总结,主要体现农业的文献。

3古代中国人形成与发展了朴素的宇宙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4春秋后期,中国已采用19年7闰的制历方法,其岁实是365.25日。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创制的授时历最为精确,其岁实已经确到365.24255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产物。

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6汉代—中国古代称数学为算数南北朝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7宋元四大数学家:秦九韶、朱世杰、李冶、杨辉8算盘和珠算也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发明。

算盘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流行元明时已普遍使用于民间。

9发现于河南舞阳县贾湖的一批缘故骨笛,据测定其年代距今有8000年。

10成熟于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墓顶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天人合一等学说及诊法制则,都源于此书。

11古代三大本草:《黄帝内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学术1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李俚、吴起、商鞅、慎到、申不、韩非(提出法、势、术相结合的观点)2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为发端。

3北宋神宗熙宁前后是理学的奠基期。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喜宗、陆九渊、王守仁)诸大家相偕而起,成为理学奠基时期的重要人物。

4明清之际的实学代表人物:顾宪成、高攀龙明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5乾嘉汉学分为吴、皖两派宗教1自然崇拜包括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鬼魂崇拜的产生是因为先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将继续生活在幽冥之界。

与鬼魂崇拜有着密切联系的是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经结合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崇拜形式,即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是基于重视氏族或部落的人口繁衍而产生的对生殖力的崇拜。

2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佛在中国古代有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

4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了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5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翻译十分兴盛,仅魏至东晋的200年间,译出的经典就达702部,1493卷。

7南北朝的统治者大都提倡佛教,佛教因此盛行南北。

8佛教从传入中国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从起初视佛教为中国的道术,到用玄学的眼光看待佛教,由依傍玄学到超越玄学并补充玄学。

9佛教发展到隋唐臻于鼎盛,政治上的南北统一使南北佛教得以统一。

10禅宗为中国佛教所独创,被视为佛教中国话的典型,故禅宗又被称为中国禅。

禅宗的理论有四:第一,主张认认皆有佛性,求佛不假外求,而应直指心性,即到自己内心去找,即心即佛,见性成佛。

第二,主张顿修顿悟。

第三,提倡不诵经义、不习禅定的简易修持方法。

第四,主张即事修行。

显然,禅宗的创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繁琐的佛教修行经改造而简便易行,从而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

11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渊源:1)原始巫术和宗教的道士的来源之一2)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是道教的来源之二3)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教思想的来源之三4)到家哲学是道家思想来源之四。

12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因入道者需交五斗米而得名,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了北天师道。

陶弘景也是南北朝时期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

13道教学者:孙思邈、成玄英、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文学1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

《庄子》想象奇特,预言丰富,思辨与奇幻容易一体。

战国后期的《荀子》和《韩非子》论题集中,说理透彻。

《荀子》敦厚严正,法度井然;《韩非子》词锋锐利,富有俊俏犀利的锋芒。

2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3赋是汉代高度繁荣的文学样式。

4枚乘的《七发》开创了大赋的体式,而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是司马相如、杨雄等赋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