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败无
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 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
5、组织准备: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同盟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爆发 1911.10.10 武昌起义 发展 高潮 失败 1912.4袁世 凯把临时政 府迁往北京
南方十五省 1912.1.1 宣布独立 中华民国成 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 动 时间:1911年 目的: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 影响:清派兵镇压,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为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
——据《辞海》等整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 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敢问牺牲多壮志
为有日月换新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背景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 反帝情绪高涨 国际 俄十月革命 指明了方向 封建军阀黑暗统治 阶级矛盾尖锐(根本) 国内 民族工业的发展 工人阶级壮大(阶级)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思想)
要点回顾
1、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八国联军侵华前,先进国人进行了哪些 抗争?结果怎样?有何启示?(结合太平 天国的启示)
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 结果:都失败,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都没有没有完成 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青天白日旗
制定者?颁布者?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 ( 民全体
3、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主权在民原则,从根 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1)
体现资产阶级自由 内 ②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平等原则 容: ③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立法权——参议院(行使立法权,选 举和弹劾大总统权利) 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实行 责任内阁制 司法权——法院独立行使 (2)体现的四大原则: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1、革命的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2、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政治: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最大 功绩),建立了……;沉重打击了……在中国的统治;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2-1919短暂春天)
③思想:使人民获得了……,提高了……意识,……观 念深入人心; ④社会习俗:革除封建陋习,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都发 生了重大的变化
2)起义爆发
时间:1911年
主力:湖北新军
新军:指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 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 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 军 。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国号为中华民国 革命后形势:
黎元洪
1)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2)但封建旧官僚、立宪派投机革命,革命潜 伏着失败的危机
2、中华民国的成立
庚子赔款俄国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 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奥匈、西班牙和 荷兰约 1%。 2018/7/5 5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败无
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 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 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 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7.(2012· 浙江)(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 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 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 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史实: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 1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近代史编》 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 2分)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 詹姆斯二世逃亡。( 1分) 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 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原因: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 ——屈勒味林《英国史》 转变)。(3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 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 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 “光荣革命”。(7分)
2、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
讨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 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决定将德国在山 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而不归还给中国?巴 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一战是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
的战争,此次会议是帝国主义分赃的会 议。
五四运动时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3)目的: 直接: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根本: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性质: (5)意义: (6)局限性: 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 保障; ②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 ③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结果
1、清帝退位——帝制终结 1912、2、12,宣统帝;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袁世凯获取革命果实: 步骤:①攫取清政府大权 ②逼迫清帝退位 ③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 ④1912年3月北京就任临时总统 ⑤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北洋军阀 统治开始 ⑴帝国主义支持 3.为什么袁世凯能 ⑵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够篡夺革命政权? ⑶立宪派和旧官僚进攻 ⑷袁个人权术和阴谋
五、失败原因:
(1)客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 势力的力量异常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同盟会涣散) ③没有建立独立的革命军队 ④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3)失败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7.(2012· 浙江)(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 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国 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分)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日本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五四”运动时的传单 中国就亡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 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 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2 五四运动的经过:1919
⒈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⒉中心 前期——北京(主力:学生)
后期——上海(主力:工人 )
⒊结果 直接目标实现→取得初步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 卖国贼职务 ③拒绝和约签字
3、五四运动的意义
⒈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 、各阶层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4、标志着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
• • • • •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啊,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 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代表含义?) 国都: 南 京 纪元: 改用公历 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年为民国元年 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性质?) 措施: 移风易俗和保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概 况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皇帝倒了,符号变了”
龙旗——朕即国家
五色旗 ——五族共和
启示: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革命需要先 进阶级的领导。
日鹰蛙肠熊虎 代代代代代代 表表表表表表 日美法德俄英 本国国国国国 。,,,,,
探究
面对这样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同学们结 合课本62页-63页,提取辛亥革命发动 的条件及有利时机。(5分钟)
【提示:革命需要的实力是怎样具备的? (这包括:经济实力、阶级实力、思想动员、 组织实力、军事实力等)。 革命发动需要的有利时机(指革命导火索)】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 4分) 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印度 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 阿拉伯 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 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和制大国。( 2分) (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 伊朗 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 1 分)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 — 1979)
会的成立。
6、军事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