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思
考
时装设计系纺织品班
丁登宁
S2*******
关于历史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日益丰盈, 人们对老建筑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社会价值观逐渐转向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审视老建筑同时由于城市不断延展的迫切需求, 人们对国外现代主义先驱者们所规划的高楼林立、高速公路穿梭的新世界蓝图充满了憧憬。
各地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新运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遗存被看做物质文明落后的象征, 做为陈腐文化的载体。
在这种带有浓重机械乌托邦色彩的价值取向下,许多构成地方特色的历史性建筑被一扫而光, 其中包括见证了历史发展与凝聚了人类文明至高成就、有深刻精神意义的历史性建筑。
让我们来看一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与数据, 北京有大小胡同千余条现只剩下约百条。
近一两年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北京胡同正在以每条的速度消减。
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正阳门是北京内城南面城墙的正门, 由城门楼、瓮城和箭楼组成。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毁正阳门, 光绪二九年年及三十二年《万年重建。
如此重要的历史性遗产却在北京旧城改造中遭到拆毁。
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
正阳门
济南老火车站
建于唐朝贞观十一年的佛教寺院大连松山寺为金州广宁寺的下院。
清乾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曾屡次重修。
有神殿间, 僧居间, 民房间, 占地面积,。
在城市开发的进程中也不得不举寺搬迁。
二深层义的思考历史性建筑在本文是指那些已经存在较长时间, 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之中积累了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与人们的关系较为密切, 但还没有达到“文物性建筑, 的标准, 不能被相关法律改建后的德国汉堡市的梅地亚中心条令所保护的建筑物。
上文所提到的面临被“拆”命运的老车站、老住宅正是本文所指的历史性建筑。
但直至当前, 我们仍在理念上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与城市建设对立起来。
似乎“保”就是为了“保““用“就是对“保”的否定。
自世纪年代中期以来, 西方开始逐渐摒弃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理念。
与此同时,以老建筑再利用, 特别是以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为核心的新城市复兴理念逐渐主导了西方的城市建设。
随着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这样一大批工程的展开, 历史性建筑再利用在西方逐渐进入了高潮。
其中不乏经典的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案例, 如米迪雅在德国汉堡市所设计的梅地亚中心(其原址是奥坦森工业郊区的蔡斯厂)设计者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积极的挽救工作, 使其发展成为当地的电影业和传媒场所原有建筑的精神意义褥到了提升,计划也得到了公众资助的汉堡电影公司的鼓励。
又如在奥地利的
维也纳市对四座煤气塔进行的改建还原历史性建筑每座直径高, 是欧洲最古老、最大的煤气塔它们早已成为奥地利最重要的产业建筑遗产。
设计人员将这个到以“无用”的煤气塔转变成了激动人心的“煤气厂城。
地下停车场通向名为“煤气厂”的地铁站。
这样戏剧化的生命转变实际上不只是一种先锋的尝试, 设计者在完成历史性建筑改建再利用的同时, 恰当地保留了原有建筑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 使得原来大体的建筑形体转变成为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
历史性建筑在被重新利用的同时得到了永久的保护。
历史性筑的价位分析在中国, 对于城市内历史性建筑与地段的改造再利用, 也已经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程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实施。
面对历史性建筑, 我们之所以选择再利用而不是大拆大建, 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历史性建筑所承载的精神意义远远重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意义。
面对历史性建筑我们应该更多地考它的“潜台词。
在精神意义方面以时间次序可以分为原有与新生两部分。
原有的精神惫义是指建筑反映出的特定历史时期与地域的经济关系、文化观念、技术水平与特色等等。
新生的精神意义是指建筑使用中新生出的社会文化内容, 如建筑与历史任务和事件的联系, 在社会经济文化联系中发展出来的诸如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等社会文化内容。
历史性建筑的精神意义有时表现在建筑物质肌体上留下的自然或人工作用遗迹。
风化、破败、损毁、涂抹等可称为破坏的物质生命印记修补、加固等可称为建设性生命印记。
其中“破坏性”的生命印记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所具精神意义的一部分它们可能铭示了经历的历史程度, 还可能反映历史史实, 给人以历史沧桑、遐想的功能, 有存在惫味的精神作用。
例如, 福斯特在国会大厦的改建中保留了许多苏联士兵的铭刻、涂抹, 以苦示该建筑曾经不光彩的纳粹统治角色及苏联对其的占领史实。
上海“新天地”也同样地保留了许多以前刻画、涂抹在老建筑上的“小广告”。
上海新天地
从诚实的历史观及存在惫义的历史审美角度出发, 这些看似毫无存在价值的涂抹却使建筑蕴涵粉深厚的精神意义。
《历史性建筑所传承的文化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性。
一个城市有其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 老房子就像这个城市的记忆库或博物馆。
一幢旧建筑可能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功能要求但是它的“形式”可能记载了一段历史。
对历史性地块铲平式的开发就等于抹去了历史斩断了“文脉”。
在城市和小镇, 通过建筑这个媒介人们可以理解社会的垂本构架因为建筑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普遍状态。
甚至有一些过去人们不太看的工业建筑和商业建筑, 现在也被注入情感的内洒和历史的价值而加以再利用。
如维克多·洛佩斯·克特罗建筑设计所与卡洛斯·皮尤恩特·福兰德兹在西班牙的萨拉芡卡市中心进行的贝壳之屋改建工程中, 对原有私人官邸文脉的重视成为整个工程的主旨思想改建之后, 原有建筑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并且在功能上成为公共图书馆保证了改建这一建筑的惫义。
历史性建筑所建构的场所精神具有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
探索建筑的本质不仅应关注建筑自身的实体或实体所围合的空间, 而更应该关注于“意义”的追寻从场所的意义到“场所精神”。
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任何建筑必须以某种方式存在于现在时间这一环节中, 并发生影响, 又不断变成过去, 成为过去的延续。
”而藏在建筑空间之中的深层精神, 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中源远流长。
人们总是缅怀那种温暖而有趣的氛围一种早已深深渗入人们生活的情感因子, 就像北京人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上海人对上海旧区里弄、外滩、煤气厂城, 鸟瞰改建的贝壳之屋的眷念一样。
生活经历和周围环境的景象深深地储存在人们记忆里。
人们总是依附于
一定的场所心怀一种幽幽的恋乡情结。
因此我们探索历史性建筑空间的再利用, 事实上是使其“场所精神”得以延续。
只有我们在发觉、着重、保护这种精神的墓础上, 才能真正创造性地发展场所。
历史性建筑物质价值的经济节约意义。
在建筑的经济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环境与资源意识就开始了全球的觉醒。
国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法》第一次将建筑保护与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由于该法的保护对象比美国的国家历史性建筑保护法更为广泛它在美国建筑保护中起普越来越大的作用。
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
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对那种大规模开发、用过就扔的资源利用及建设方式提出了质疑。
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更多地表现为观念的转变与指导思想的更新。
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具体到我国目前, 国内有县级小城市、地级中等城市、省会大城市、特大城市。
很多建筑是否真的必须拆除呢显然每个特大城市每年保留下很多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性建筑绝不成问题。
那些在城市建设中面临拆除命运的历史性建筑一旦被再度开发利用起来。
将为我国的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明白这些之后, 更大的意义在于唤起大众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设计师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能够及时出台, 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那些在旧城改造中所面对的历史性建筑。
历经沧桑且依然平心静气的古老建筑, 是现代建构的基础。
“现代”不仅仅是一段时间, 而且是宽容、是气度、是辽阔、是浩瀚。
历史性建筑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
历史性建筑能提供解读的可能, 历史性建筑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
与历史性建筑的对话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慎重的是, 我们可以用手去毁灭, 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再用手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