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自决权理论溯源及其内涵嬗变

民族自决权理论溯源及其内涵嬗变

民族自决权理论溯源及其内涵嬗变【摘要】民族自决权是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一项权利,它大致经历了从理论萌芽到国内政治原则、再到国际政治原则并发展成为国际法律原则和权利等若干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自决权的内涵也经历了多重转变。

因此梳理民族自决权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不同时期下的内涵加以解读,是研究民族自决权基础理论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民族自决权;政治原则;权利;内涵当今国际社会,民族自决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民族或地区企图以民族自决权为武器取得独立的国际政治地位,而这一现象对现有的国际社会结构以及今后的国际政治走向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民族自决权并不是一个从来就有的概念,从最初的民族主义萌芽到后来的政治原则再到今天的国际法律原则与权利,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洗礼,在此过程中,其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因此,欲探究国际社会现实中这一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先对民族自决权的基础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特别是要把握其发展脉络并界定清楚其内涵的演变。

一、从理论萌芽到国内政治原则民族自决权萌芽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它诞生于15、16世纪的欧洲,是“使一个族体享有从自治到独立的程度不等的权利的政治学说和运动”。

然而,民族自决权作为一项政治原则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离不开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推动,它被认为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一项至今仍有意义的公正原则”。

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族自决,其核心在于坚持政府应当对人民负责。

在法国,民族自决原则最早被当作移转领土的标准。

当时该项原则在具体实践中遭受了“歧视性”地利用。

即为法国征服他国领土找寻正当性的借口。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民族自决原则的内部也存在诸多限制:它仅仅适用于国家边界的变更;殖民地人民以及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群体并不享有民族自决权;该项原则并没有明确授予人民自由选择其统治者的权利,等等。

这一时期的民族自决权原则适应了当时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需要,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早期的民族自决原则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色彩,最初它被用来证明民族国家建立的合法性,而在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之后,又成为这些国家征服别国领土的借口,该项原则成为了征服弱小国家的工具,它的内涵被新兴成立的资产阶级国家所歪曲,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族自决权有较大的差距。

二、从国内政治原则到国际政治原则从近现代意义上讲,脱胎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于20世纪初从国内政治原则层面上升成为国际政治原则,在此过程中,列宁和威尔逊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列宁是第一个在国际社会坚持民族自决权应当作为民族解放一般标准的人,他也是第一个在国际社会层面大力推动这一概念的领导人。

1914年列宁发表了《论民族自决权》,首次系统阐述其民族自决权理论,他提出:“所谓民族自决。

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

”“从历史的和经济的观点看来,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上所谈的‘民族自决’,除了政治自决,即国家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以外,不能有什么别的意义。

”“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有自决权。

”他主张被压迫民族享有自决权,并将其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压迫和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有力武器。

在列宁看来,民族自决权就是处于殖民统治和外国奴役下的人民享有的摆脱外国统治和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他把民族自决权等同于政治上的脱离权,认为被压迫民族有权依据民族自决权脱离并进而建立独立国家。

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提出这一主张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他道出了广大殖民地以及处于外国奴役统治之下的人民的心声,为他们争取解放和独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瓦解西方殖民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与列宁同时代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于1918年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其中就包含了民族自决权原则。

他提出应当“自由开放地、完全公正地判断所有殖民地所提出的主张”,所有人民都有选择它愿意接受其统治的主权者的权利。

有学者将列宁与威尔逊各自的民族自决思想进行对比,总结出:“列宁的自决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翻殖民主义统治,彻底解放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为宗旨;威尔逊的自决权以西方传统的民主主义思想为基础,以被统治者的同意为核心,他不像列宁那样旗帜鲜明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人民。

”然而无论是列宁还是威尔逊,他们的民族自决思想都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

列宁的自决权思想囿于时代的局限性,只停留在单纯的政治自决以争取独立的层面,今天看来显得过于绝对和单一。

而威尔逊的自决权思想未能摆脱其理想主义的深刻烙印,虽然想法很美好,但在付诸实践时却遭遇重重阻碍。

这一时期民族自决权的内涵可以用汉南姆教授的一句话进行概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及其期间,伴随着机关枪、飞机及其他对肉体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武器的大规模使用,民族主义热诚加速了奥匈和土耳其帝国的阶梯。

因为前帝国的领土需要新的主权者,自决原则作为划分新的民族国家边界的方式就成了使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合法化的工具。

”三、从国际政治原则到国际法律原则民族自决真正上升为一种国际法律原则并被确立为象的,它并没有赋予成员国直接和立即的法律义务以采取行动。

因此,即便《宪章》具有很高的效力。

但在民族自决权方面,对成员国来说并没有形成当然而迫切的拘束力。

即便《宪章》的规定有诸多缺陷和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民族自决权第一次被确定在—个多边公约之中,而该公约又是战后新国际社会最主要的立法性文件之一,这标志着民族自决权从理论上升到法律原则的转折点。

由于《宪章》的规定相对模糊,导致民族自决权在实际行使当中遭遇了很多阻碍,尤其是曾经的殖民地宗主国。

它们往往垄断了联合国的发言权,把民族自决权的内涵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解释,伤害甚至剥夺了广大殖民地行使民族自决权并进而选择独立的自由。

面对这一情况,联合国大会(GeneralAssembly)颁布了一系列决议以应对非自治领土行使民族自决权的问题并进一步推动去殖民化进程。

1960年通过的第1514号决议名为《给予殖民地国家及民族独立宣言》,它的通过标志着民族自决从一项法律原则发展为一项法律权利。

该项决议宣称:“所有民族均有自决权,且凭此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

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

”“绝对不得以政治、经济、社会或教育上之准备不足为迟延独立之借口。

”“对未独立民族之一切武装行动或各种压制措施概应停止,使他们能和平自由地行使完全独立的权利,其国家领土之完整应受尊重。

”在支持民族自决权的同时,第1514号决议还规定:“凡以局部破坏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为目的之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之宗旨及原则不相容。

”由此,结合上述《宪章》与联大第1514号决议的内容来看。

当时联合国在支持人民享有民族自决权的同时已经排除了在殖民地范围以外任何以分离为目的的自决权,即当时民族自决权的内涵仅限于殖民地范围。

而其后通过的第1541号决议以及1970年通过的第2625号决议则在第1514号决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其中,第2625号决议在允许殖民地人民享有自决权之外,对于自决权内涵又做了进一步扩大的规定。

通过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社会支持民族自决权,虽然仍然尊重会员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性,但已对主权国家的行为做出了但书性的要求。

与《宪章》相比,上述决议明确阐述了民族自决权的内涵,更为具体地解释了自决的含义和方式,为殖民地人民行使民族自决权、争取独立地位提供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其具有解释《宪章》和宣布现存国际法原则的双重作用,是民族自决权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虽然从《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规定来看,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并非正式的法律渊源,但毫无疑问它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而国际社会的实践也证明民族自决权已成为广大殖民地人民获得独立的法律依据。

1966年联合国通过《公民与政治权利公约》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两公约的第l条第1款规定:“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

他们凭借这种权利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公约第1条第2款规定:“所有人民得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处置他们的自然财富和资源,而不损害根据基于互利原则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法而产生的任何义务。

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剥夺—个民族自己的生存手段。

”人权两公约除了再次重申并明确民族自决权的含义之外,更提出了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概念,即只有一片领土上的人民才有权控制这片领土上的自然资源并从中受益,而这项权利正是民族自决权在经济与自然资源领域的当然体现。

人权两公约最为进步之处在于将政治层面的民族自决权推向了经济层面。

二战后期以及联合国成立初期,许多亚、非、拉美国家依据民族自决权摆脱了宗主国或其他占领国的控制,其中的绝大多数成立了独立的国家。

然而,由于宗主国的势力过于强大,往往不能被完全铲除,即便殖民地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宗主国对其在经济上的束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广大亚、非、拉美新兴独立的国家呼吁,要求将民族自决权延伸至经济领域,故而提出了自然资源永久主权。

正如卡塞斯教授所言,殖民地人民有权对自己的自然资源进行控制与利用是民族自决权的当然之意。

因为经济独立是政治独立的基础,没有经济上的自决权,政治上所谓的“独立”也只是空中楼阁,要么不能够长久。

要么必然遭受前宗主国的控制与利用。

人权两公约明确提出殖民地人民对其领土上自然资源享有处置和收益的权利,是对民族自决权内涵的正确解读,也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民族自决权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之后终于走到今天,发展的过程可谓曲折坎坷。

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自决权,伴随着去殖民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它成为了广大殖民地争取独立地位的斗争武器。

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之下,广大殖民地纷纷实现独立,这对当今国际社会格局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纵观民族自决权的发展脉络及其内涵演变过程,除了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外,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当今社会它有被恶意扩大并滥用的危险,特别要警惕少数分离主义者企图打着民族自决权的幌子行分裂主权国家之实。

我们必须心怀对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稳定的憧憬之情,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依据现行的国际法律文件处理民族自决事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