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草案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草案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点专业课程改革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人才培养草案
负责人:张穗宜
责任人:陈军李轲
编制团队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试点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草案
一、专业名称
[教育类型] 三年制中职
[专业名称] 机械加工技术
[专业代码] 051200
[专业类] 加工制造类
[专业(技能)方向]
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
[对应职业(工种)]
6-04-01-01车工;6-04-01-01数控车工;6-04-01-02铣工;6-04-01-02数控铣工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车工;数控车工;铣工;数控铣工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制造生产管理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二、培养目标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本专业主要面向国内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普通机械制造加工,加工质量检测,机械加工设备的调试、操作、保养等工作,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职业范围
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安装调试工
四、人才规格
㈠职业素养
⒈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⒉具备人文和科学素养,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⒊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⒋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

⒌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⒍能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⒎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㈡职业能力
⒈具有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并能较熟练地操作1~2种机械加工设备。

⒉具备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⒊具备查阅标准和手册的初步能力。

⒋具有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加工质量的初步能力。

⒌具有对一般加工设备进行维护和排除常见故障的初步能力。

⒍具备基本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⒎具备使用常用专业软件的能力。

⒏能进行计算机常规操作。

㈢职业知识
⒈掌握机械加工中常用工具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能。

⒉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

⒊掌握主要机械加工设备结构、调整及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

⒋了解电工、电子、液压传动、数控等技术在机械加工中应用的基本知识。

⒌具备初步创业知识。

五、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六、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分析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和行业的用工需求,最终确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实施“工学结合”、“定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工学结合”、“定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

完成“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工作,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使用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教材,构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开放式优质核心课程。

深度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导入生产项目,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让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5%;按学分制管理规定,实现“一生多证”使毕业学生取得双证书率达到80%。

七、人才培养模式
㈠深入企业调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深入机械行业、深入典型代表企业,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进行全面、广泛的专业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四川省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全面推进四川省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情况,结合四川省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等,提出专业改革建议,满足市场经济对本专业人才方面的要求,为本行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促进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

市场调研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市场调研的工作流程
⒈充分利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优势,以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为平台,向省内外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配件生产的企业渗透,拓宽合作办学的路径,拓展与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深入合作。

⒉与四川机械工业工艺协会、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宜宾天工机
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搭建机械加工服务平台,形成“校企联合体”,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⒊参照机械加工技术专业“1212六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㈡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分级递进培养的特点,结合国家机械加工
八、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㈠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对应分析
㈡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
表1 机械加工技术车床技工学习领域一览表
表2 机械加工技术数控车床技工学习领域一览表
九、课程体系开发
㈠开发思路
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基于六大依据,即基于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基于2010年国家专业目录,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基于国家统编教学大纲,基于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群的调研结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构建“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根据相应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

依靠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化,确定需开设的课程门类,以工作过程的开展顺序为主要依据,并兼顾教学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将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处理,根据职业成长和认识递进规律进行重构,形成了行动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

新的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对应于原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
础课)、专业学习领域(对应于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和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拓展学习领域(对应于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任修课)组成。

十、课程设置
⒉大类专业基础模块B类(必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