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评价摘要本文通过如何进行语文教育审美观的训练、怎样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审美教育评价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信心,从而塑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审美观。

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渴望和探索热情;语文教学是培养其审美能力最普遍的手段。

具体地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力、鉴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工具性、思想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审美性是首当其冲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前言审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其关键在于“育好人”,这集中地体现在“教”与“学”两个层面。

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中没有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一些文质兼美、思想内容深邃、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资源在“教”的过程中,显得生硬呆板,不利于形成生动活泼、和谐新颖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的形成时期,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信心,从而塑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审美观。

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

”①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渴望和探索热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包含多层面的内涵。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还有,如《荷塘月色》的淡雅,《天山景物记》的壮丽,《海燕》的激昂,《茶花女》的低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一)美读首先弄清什么是美读。

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诵读,是体会语文美的有效手段,并对美读展开必要的作用分析。

“诵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

②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统意义上,所谓朗读的“声情并茂”,就是审美的一个层面。

美读,就是通过口、耳、眼等感官,让自己的思想和心情全部渗透到文本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愉悦、激发审美创造并陶冶情操。

通过美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元素,通过声音的韵律美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

美读主要是通过声音,将教材信息转化为真切的感知,进入课文的情境,当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象,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课文时便会收到美的效果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如在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那番对“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诗歌朗诵,使学生好似进入画境之中。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低沉的语调朗诵课文,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诗意。

(二)想象力和课文情景再现学习文学作品,主要在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感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需要审美的想象。

具体来讲,就是要将作品的语言文字,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将作品中原有的图画、意象通过衍生,更迭出新的内容。

通过想象,作品中原有的感性材料便有可能经过新的排列组合创造出形象的思维。

如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

可以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配上一些旋律比较柔美的音乐,以诗歌中“康桥”的景色作为背景图,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一系列具有柔美、宁静、平和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风光意象:“夕阳中灿烂若新娘的金柳;碧波中依依摇摆的青荇;倒映着晚霞彩虹般的清潭;暮色中苍翠的水草;夜幕下满载星辉的小船。

”选取这些风景作为背景,让这些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带有梦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图画,有力地烘托出诗人重游康河时满怀喜悦,美不胜收的内心感受,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它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使之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三)注重审美教学媒介的选取审美教学媒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对教学媒介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对两种媒介的运用。

其一是语文自身所具有的美这种媒介,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二是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技术设备媒介开展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不重视“语文美”。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死扣字、词、句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枯燥而单调的意义。

缺乏发挥和想象,教法呆板,学生没有兴趣,语文无美可言。

然而,汉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劳动创造和生活积淀的结果,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精神。

语文美不是人为的,而是汉语语言文字和文学自身的特有属性。

比如汉语独特的音、声、形、韵、义等使之文学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在一种音乐之美,而也正是这种美使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者在情感抒发、声音模拟和情感描绘等方面探索美感传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再者,汉字结构的象形字也给人增添了审美想象,让我们在认识汉字的同时,来想象它所展示出的鲜活的生命形象,以及祖先造字时的那种伟大智慧,体会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因此,通过汉字美这种介质,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文字美的鉴赏兴趣。

另外,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活动。

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④所以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应深入发掘教学活动中的这些情感因素,以达到审“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⑤的审美教育目的。

教育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传播语文审美信息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有很大的作用。

当然,由于教育资源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也只能量力而行,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创造教学媒介的能力,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的形成和固化时期,因此必须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培养其审美能力最普遍的手段。

具体地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力、鉴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感知力培养审美感知,是指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

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主要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因此,审美感知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亲身领会文学作品中的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有多种手段。

其一、组织朗诵教学。

对文学作品的朗诵可以借助语言的直观,形象地传达作品的内容。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其对作品的文学欣赏和审美感知力。

事实上,这种朗诵就是“美读”,其精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美读指导时,不仅要指导读的节奏和重音,而且要注重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和风格,指导学生读出作品的感情和韵味;并在美读的过程中展开充分的想象,走进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由语感获得美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其二、综合运用对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将课文中抽象的视觉文学变为具体动感的审美形象。

图像、声音、色彩和音乐的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力。

其三、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这就是审美实践。

(二)鉴美力培养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以及是非评价等。

对于作品的学习,其本质就是要把握这种思想,并激发读者新的领悟。

审美教育的作用最终是由鉴赏实现的。

审美能力的培育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美能力。

中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对作品的文体特点理解还不够深入,文学理论及鉴赏知识掌握也比较浅显,因此有必要教授这方面的知识,交给学生开启文学欣赏大门的钥匙;第二、鉴美力的培养需要明确的目标。

培养能力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努力做到一课一得,不能面面俱到,直到学生基本掌握了鉴赏的环节、角度,能运用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术语点评为止;第三、要在强化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强化体验,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语言的表层,再现生动活跃的图景,帮助学生进入情景。

(三)创造美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和创造。

审美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学习、领会、欣赏、升华的过程。

在学习了语文作品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语法、逻辑等方面的领会,直到学生写出有一定艺术表现力的美文。

这当然也要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因此,作为学生,更应主动调整自身这种角色上的转变,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审美主体,创造美的主体。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待事物的反映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作为审美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学生保持自己所理解的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应再像传统教育那样,唯老师的观点正确,老师与教科书上的话更是金科玉律,这些传统的弊端,对审美主体来说,都是应该摒弃的,只有努力冲出世俗的网,保留自己的那份独到见解,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角色上的转变。

要想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成为自己学习上的主人,仅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保持自己的主体意识还不够,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自我探索和独立钻研,即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哪把椅子,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使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审美过程中与教师密切配合,更好的接住教师发出的任何一记“美招”,在美的氛围当中来体验主人翁的优越性。

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评价中学语文教学,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工具性、思想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审美性是首当其冲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