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学会用客观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能够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同时指导大一新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以诚相待,用真情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团结、互助、宽容、友爱,要讲求合作,要有团队精神,要培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要与人和睦相处。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余暇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重在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增强同学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促使同学在活动与交往中增强了解,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
参考文献:[1]陈慧敏.从中学教育解析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07,(23).[2]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许崇泰,谢培豪.浅谈大学新生不适应现象及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张璇(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摘要〕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题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
语文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美育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方面的能力,其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
这些能力需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阅读课、写作课的练习等来培养和提高。
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美、评价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趣味,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同时,审美教育还具有道德教育化作用,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能力;培养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使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笔者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不应该把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涵盖进来。
即使是文学的娱乐作用,虽然它与审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但也应该区别出其中的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一、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地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教育应该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美育应该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认识,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
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
”故而人们认为美育是沟通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桥梁。
它既第26卷增刊2008年6月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EDUCATIONINSTITUTEOFTAIYUANUNIVERSITYVol.26SupplementJun.2008!!!!!!!!!!!!!!!!!!!!!!!!!!!!!!!!!!!!!!!!!!!!!!156——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可以使人的感性理性化,也可以使人的理性感性化,把灵性和感染力赋予人的理性世界。
它对于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采取的方式均是从层次、逻辑的理性角度分析文章内容,语文知识被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感情、激励创造思维的作用和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死记硬背的努力和选择现成答案的侥幸心理所淹没,语文课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便失去了,当然就导致了学生失去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在探讨美育如何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何谓美育?其性质任务是什么?关于美育的概念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种最科学、最严密的说法,意见各异。
在此暂且用“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而语文美育主要是运用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正是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的文学作品,确实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美的价值。
要让学生能领略和品味这些文化精品的深厚内蕴与无穷的魅力,教师就应给学生一把人文情感世界的钥匙,让他们用审美的情感去审视和体验,用科学主义的量化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取其美的精华,再在人文情感的世界里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由此看来,审美应是语文课的灵魂。
语文课的教学则应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的教育着手,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教育。
具体说,语文美育的任务大约有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养成审美感知力人们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现象的认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如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大门。
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审美感知,也就没有审美能力。
”马克思也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确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均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后,再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色彩创造出来的。
这些作品是作家通过词语描绘出来的间接形象,我们在感受这些形象时,一般不是用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进行的,而是根据作品中的词语回忆生活中的表象,把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附在当下的表象上,用形象思维对美的事物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
语文教学中,老师将培养学生对文字所展现出来的内容要有敏锐的感知力。
如在《荷花淀》中,孙犁一开始就把荷花淀的优美夜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对祖国这大好河山,谁不爱它?谁能容许别人来蹂躏它?破坏它?故而学生对荷花淀人民的强烈的爱憎感就很好理解了。
2.引导学生养成审美想象能力西方有一条较为流行的谚语是这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当然是因为审美想象的不同所致。
如果没有审美的想象,那么审美感知就会停留在审美的初级阶段,自然也就不会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审美想象是通过融合人的理解情感而对审美感知材料进行加工,而后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世界。
意义的不确定性在文学作品中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学生尽量发挥想象力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和美的创造,进而去把握、理解审美对象。
因而教师应特别注意多用启发性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张仙子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诗句,字面上没有“风”字,可让我们感到微风拂面。
这关键在“弄”字,应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揣摩“弄”字的含义。
这就使无情的文字变成有情,无形的画面变成生动、直观的画面。
3.引导学生养成审美理解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就是审美的理性能力。
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都要受它的调配,而它才能使审美由感性阶段升华到理性阶段,提高理性认识。
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对作品中美的东西进行鉴赏和评价。
如《荷花淀》中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一片银白的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花的香。
”这是多美的景色啊!节奏极强的短句,体现了诗的意境。
几个比喻句,又给人充分的联想。
学生有了审美理解力,才能使自己融入其中,才能景随情造,情随景生,情景相融去体会作品的旨意与美的精华。
4.引导学生养成审美创造能力美是一种创造,审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
而培养人应具有人文情感是语文美育的立足点,这些具有人文情感的人,能用“音乐的耳朵”和“绘157——画的眼睛”去体味、去领略创作大师们的创造力,从而激活自己已潜伏的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均能注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则需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阅读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阅读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而创造性阅读则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它要求教师顺应学生思维的规律,加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在阅读中进行再创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能形成他们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任务的具体实施对语文美育的性质、任务大致明确之后,具体实施语文美育也就有了一个定位。
我们应先从培养、发展审美感知能力开始。
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可见,我们必须让学生阅读大量的名著,在名著、名篇的熏陶中,去体验、感悟,从而升华自己的感受力、审美力。
此外也需多看、多听、多写、多练以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力。
有人建议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改成讲解课、阅读课、写作课,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下面具体谈谈在这几个方面如何进行美育教学。
1.以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审美品味和分辨力充实适当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审美品味和分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和鉴赏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审美实践,告诉他们不同的作者和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1)开源引流挖掘美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
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
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