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赋比兴手法讲解
《题长安壁主人》张谓 世人交结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人。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揭露金钱对人心 的侵蚀,势利对社会的污染。通篇议论, 纯用赋法。
《山居》 曲涧泉流满,轻岚石卧深。 晚风随意处,曾有数声琴。 直接描写山居的景物与相关联的事物, 让人感觉其中之美。而且此诗不仅状物, 还能做到由风声传琴声,改变前两句直 接状物的写法,做到起伏、曲折,给人 以美感。
《垓下歌》项羽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一首表现项羽决绝,敷陈其事的 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赋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讲究曲 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 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其实就是对项羽自刎乌江写实, 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赋比兴手法
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按此理解,所谓赋,就是写实,平铺直叙, 直言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 兴,就是开头先写别的事物,引起下面所要 说的正文。
赋
1、赋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
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 的问题。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 蓄,赋少也。如项羽的《垓下歌》:
兴
3、兴 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
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往往说的 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
▲兴者起也 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其三,借喻。是一种省略性的比喻,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 如林岫的《母牛叹》:
洋奶原来国货装,国人崇外助奸商。 犊儿换姓君休怪,隔壁阿毛改太郎。 以“太郎”来比喻外国的事物。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 灭,魏绛复从戎”,这里借汉时的匈奴,指与唐交战的外族;魏绛为春秋 晋国大夫,借指友人魏大。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其中的迁客指的贾谊,贾谊以年少才华横溢名闻于朝野,遭到权臣 之嫉,被贬长沙。这里,李白就是以贾谊比喻自己,借贾谊说自己。这在 唐时是非常普遍的,唐代的诗人往往都喜欢以说汉喻唐,如《长恨歌》开 篇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说是汉皇,但其实就是借指唐玄宗。
旧梦随风散作文,文章秋水待浮尘。 十年窗下三千纸,不及歌坛一曲新。 这也是一种横比。诗人用十年艰苦所写的诗文,与歌坛上歌星的一支新曲作比较,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再如李清照的《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情似往时。 这是纵比,就是通过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拿十五年前的事与现在相比,时过境 迁,今昔不同,对比鲜明。如崔护的《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拿去年与今年相比,物是人非,令人感慨。
其二,隐喻,也就是暗喻,比喻关系暗含在其中。如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里“臣心”就像“磁针石”,就是一种隐喻。再如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本诗是朱庆余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给张水部(即张藉)所写的一 首诗。以新妇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张征求意见。通篇都是都是以比体写成。张 藉接诗后,也回了一首《酬朱庆余》:
▲对比 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来突出事物的特点。这也是一种绝句中常用的方法。有横比与
竖比之分。如袁牧《马嵬驿》: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是一种横比,以不同人之间相比,用唐玄宗、杨贵妃长生殿别离与平常百姓别离进行对 比,鲜明地突出表现了作者重视和同情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又如肖永义《答友人》: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的大意是说朱庆作像一位采莲的姑娘,长得漂亮,歌喉又好,别看那些姑娘穿得 很华美,但不值得人们看重,她们怎么能抵得上这位采莲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 支轻歌就可以值上万金啊。从而打消了朱庆余“入时无”的顾虑。朱庆余的诗写得妙, 张藉的答诗也是比得妙,珠联璧合,传为千古佳话。
▲比拟
这是一种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比作乙物的一种 方法。如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是把物比作人。把春雨后的花草拟人化,芍药会有情含泪,蔷薇会 无力卧枝,把它们写活了。再如李纲的《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把人比作物。把自己比作病牛。再如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 去风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这是以物比作另一物。诗中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联系在一起, 这是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其原因是什么,则让读者自己想象。
其一,明喻。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明喻。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也是明喻。
比
2、比 比法,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诉我们“像什么”
的问题。在绝句的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 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 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的方法有很 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比喻
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 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 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 于理解。比喻又有以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