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概要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不同
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
点:
领导:
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 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
内容 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
局限性:
1、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残余,农民负担沉重,农民贫困, 影响国内市场扩大
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 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文化:愚民政策,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
2、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邻国及日本 本身带来了重大灾难
问题探讨(二)
尊王攘夷与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
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 都希望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 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支持 领导力量都是中下级武士 根据地都是西南强藩
不同
前者重在攘夷,失败; 后者重在倒幕,胜利。
小结,构建结构
政治 幕府统治,封建等级森严,实行
闭关锁国,腐朽落后。
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自天皇以下”,“士农工商”,
感悟高考【答案提示以及分析】 “贤愚贫富”
(1)特征:①自上而下推行;
②涉及范围广泛;
服饰、饮食、语言等
③国民竞相效仿;
“众人趋之若鹜”
④学习西方表面化。(4可分结)合)材料二来看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变(化1分:)从材料分层对比概括
想②改武变士日是本日现本状统,治实的现基富础国,强社兵会,影必响须和推活翻动能量较 大。武幕士府具统有治比较丰富的军事经验。 级与武资士产二的 阶③)经 级由领济 联于导状 系封况 。建高大和 因经杉久政而济晋保治他的作利地们解及通位既体维、日反和新西益对欧三乡下幕美杰隆降府资:盛,,本木又主为户能义了孝的够生允侵反存、略映,,资他产们下 阶级的三观)点根和据利地益。西南强藩:长州、萨摩、土佐
(1)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改革自强 进一步恶化 实 力 增 强
1、危机加剧 (1)日本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传统产业遭冲击 (2)列强掠夺日本黄金,造成物价飞涨 (3)人民生活困苦,起义不断 2、客观进步性
(1)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为日本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4、经济上: 经济缓慢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 萌芽
5、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 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二、黑船事件
惊几 破只 太蒸 平汽 梦船
佩里登陆图(1853年)
读史思考
1、为什么日本成为美国等列强侵略的目标?
外因: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殖民扩张 内因: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社会发展落后
4、军事: 进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
5、法律: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1.政治: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 (1)废藩置县:废除藩国,把全国划为3府72县,
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
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
作
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
用
(四)大政奉还 幕府统治形式上的结束
三、戊辰战争
1、原因 2、目的
彻底打跨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3、过程 鸟羽、伏见战役
进攻江户,幕府不战而降
4、结果 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迁都东京。
明治天皇(1852—1912)
日本天皇(1867—1912),名 睦仁,孝明天皇次子,1867年 即位,次年改元明治,自京都 迁都东京。当时,日本发生维 新运动,1868年初明治天皇发 出“王政复古”号令,推翻江 户幕府统治;后实行一系列改 革,并颁布《帝国宪法》,建 立天皇专制政权。对外,1894 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侵占中 国台湾;1904—1905年进行日 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明 治天皇在位时,日本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并走上军国主义、 帝国主义道路。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三、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
1)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经济: 1)改革币制,实行统一货币; 2)改革土地制度;
3、文化:
3)改革地税 4)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1)“文明开化” 2)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生活习俗西化。
这些做法革除陋习,促进日本的文明开化,社会进步; 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深入发展; 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 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 (在社会风俗改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 保留,避免绝对化)
明治维新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 背景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幕府陷于极 端孤立地位;国际环境也较为有利. 2.领导者: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 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建立明治 政府并掌握政府实权。
A、建立文部省,统一管 理全国的教育
培养了大量人才,
B、教学内容增加许多自 然科学知识 C、逐步建立小学、中学、 大学近代教育体制,其
但是向学生灌输忠 君思想,封建色彩 浓厚“和魂洋才”
中小学 实行义务教育
(3)社会生活各方面:
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风俗习惯
如:衣、食、住、行等西化
4.军事:建立近代军队,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2)改进武器装备。从国外购买先进武器,国内创办军 工业,仿制先进武器。 (3)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特点:
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所有军人都要接受武士道教育, 要求必须效忠天皇;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影 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独立富强,奠定基础。 响:武士道教育,必须效忠天皇,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残余
和军国主义色彩,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5、《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君主立宪制
1、颁布的背景: 2、目的: 3、内容: ①天皇权利、臣民权利 ②议会 ③内阁 ④枢密院 4、评价: A、进步性:
① 承认了人民的___,形式上确立了_____的国家体制,是历史的 进步 ②标志着_____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 的_______制度
问题探讨(一)
试分析倒幕运动胜利的原因?
主观:
倒幕派走向联合,实力强大; 豪农富商及部分大名积极参加; 利用天皇名义,舆论倾向倒幕派一方; 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力强。
客观:
幕府统治腐朽,不得人心; 农民市民起义暴动,严重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西方列强基本中立; 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
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
的历史地位
天皇
名义首脑、无实权(京都)
1、幕藩体将制军——实质最(高今封首东建领京割,)江据户政权
统 治
大名
藩主,有世袭统治权 士
中下层武士处境恶化,产生反抗思想
材料三、据统计,从1804年到1843年
的40多年中,共发生了320多次农民起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大盐平八郎
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社会矛 盾尖锐
1、幕藩体制:封建割据政权
2、政治上:封建等级森严 ,阶级矛盾尖锐
3、外交上: 闭关锁国政策
明 内忧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引起阶级结构
治 维 新 的 背
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受幕府
统治阻碍,发展缓慢
必
要
社会关系 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统
性
治,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景
外患 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前提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
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可能性
二、明治维新目的
1.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2.实现民族振兴 3.摆脱外来压迫 4.发展资本主义
材料一、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材料二:在棉纺织业中, 商人以“出机”、“换棉” 等形式给生产者提供棉花 和织机,让劳动者在自己 家中织布,按成品多少付 给工资,控制了农村家庭 手工业者。
依据材料分析日本经济领 域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大阪富商一怒,天下诸侯惊惧。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材料二、“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贫困,尤其是那些 俸禄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之极,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 的武器”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 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 何评价这一改革 (2)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 何评价其变革? 明治维新: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 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学习西方。
①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 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 ②发展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得到扶持的大资本 家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建立许多资本主义企业。
3.文化习俗: 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2)按照欧美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变法阻力: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新政府成立, 因此封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变法阻力较小。
4.措施:顺应历史潮流,实施比较适合日本的 国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