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象长汀

印象长汀

印象长汀邱国尧深秋时节,我们石狮作协一行20人乘坐专车远赴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

有幸到这里参加采风活动,对于这次红色之旅,大家都倍感欢喜。

长汀,古称汀州,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塞,是福建的边远山区,是客家首府。

汀州,作为以客家先民为主设置的州,在大唐盛世中诞生。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

汀州与泉州、漳州、福州、建州汉代置县,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

从那时起一直到清代,长汀一直成为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成为历代闽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

它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的长汀与湖南的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好地方。

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我们跟随汽车高速盘旋而下,第一站到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在没有到这里之前,在车上透过玻璃就看到了好几块大型的广告牌,上面有着特大而又颜色醒目的黑体字体“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让我印象深刻。

下了车,我的目光就聚集在村路旁的石碑上,依然是“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这几个字。

可见,它一个与我们中国长征有着不解之缘。

下了车,我们庞大的队伍向前行进,有三个人已经站在路边在准备欢迎我们到来,可以看出他们满脸微笑,很有诚意。

迎接我们的一个是红军的后代,他大约有六十多岁,是个老党员,但他身体健硕,精神饱满,走路步伐矫健。

穿一身绿色军装,头上戴军帽,一身红军打扮,后来得知他是一个金牌讲解员,曾经接待中央领导人,亲自讲解村里有关的红军故事,可厉害了。

另外两个是村里的艺术青年,一俊男一美女。

我们跟随金牌讲解员的步伐,开始行进村中。

他带领我们一直缓慢前进,金牌讲解员每到一处,就为我们声情并茂地介绍村里的历史以及红军在这里发生的真实故事,大家都驻足认真地听着,每个人都集中注意力,害怕错过什么似的。

在那里,我们看到村里独特的建筑结构,还一起与当地颇有名气的女歌手唱起好几首经典的革命歌曲,一边喝着姜茶,一边听着富有传奇色彩的红军故事。

沿着一条铺着鹅卵石的过道,能够真切体会到当地的淳朴民俗民风是如此特别啊!我们又踏上木质结构的红军桥,听一段红军战斗的历史,曾经在这里出现的这些都使我们陶醉其中……不仅仅这样,还知道了这个村的历史沿革:几百年前叫钟屋村,因为这个村子大多姓钟。

钟姓村民在这儿建造客家人特有的围屋而居,慢慢的,村子越来越繁华,成为了周边的中心,就改为中屋村。

1929年,红军攻入长汀城,改此村名为红屋村。

1934年,红军长征转移,国名党攻占此村,改名为中复村,有光复之意。

中复村之所以有名,除了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外,还有最重要的是松毛岭战役。

村中,有一个"观寿公祠",建于明末清初,是钟家的祠堂,每年钟氏家族的祭祀活动还要自这里举行。

当年松毛岭战役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是松毛岭战役指挥部旧址,朱德总司令就在这里亲自指挥了战斗。

观寿公祠内设有图片文字的展示专区,非常详细地展现了"长征从这里开始"的历史: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岭阻击,当时红九军团在该村观寿公祠举行誓师大会,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观寿公祠里,我们这些人都被当年的长征历史所吸引,不但驻足认真聆听讲解员所讲的红军故事,还一起在这里拍照留念。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因为长征从这里开始,不愧为“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客家美食在长汀的每个一处,我们都能品尝到正宗的长汀客家美食,因为汀州美食更是中外闻名,素有“吃在长汀”的美誉,这真是一大幸事。

现在一说,我可以说好多美食的名字出来:长汀豆腐干、姜糖酥、烧大块、簸箕板、河田鸡、灯盏糕等等。

在餐厅里面,印象最深刻,吃得最多的一道菜是河田鸡。

据说“不吃白斩河田鸡,不算来过长汀”。

河田鸡名列中国五大名鸡,皮色金黄,肉质嫩滑鲜甜,营养丰富。

白斩河田鸡以香、脆、爽、嫩、易脱骨而著称,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之首。

长汀人年节宴席,必备此菜。

来了长汀的这两天,在餐馆吃了好多的长汀菜,每一盘菜是如此的大,我认为这是客家人真的是如此热情好客的,同时又是多么大气的体现,而且最重要的是好吃。

不管是餐厅或者酒楼,我们品尝到了众多的天然绿色食品,还有那糯米酿制的醇香米酒,原汁原味的,感觉吃起来唇齿留香。

对于生活在闽南的我来说,此时没有生猛海鲜,山城只有山珍野菜,但这么多的农家美食真的是那么的独具特色,美味可口,现在回想起来,依然难忘,好想再次去好好品尝一番。

悠久的古城历史文化漫步古街道——店头街,这一条历史名街,店头如今的街保留着明清建筑特色,沿街大部分为青瓦盖顶的木质两层楼,街道两边挂满了红红的灯笼,漫步其中,满眼是不失古朴的画面,一条传统的手工百业街,条古街上遍布着特产专卖店,油盐铺、豆腐店、打铁铺、剃头店、裁缝店等。

时至今日,各行各业依然生意红火,有些行业甚至超过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老街还保存了张宅、王家祠、兰氏宗祠、林氏家庙等一大批建于明清时期的府第式古建筑。

这些古建筑,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小巧别致,但都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精美别致。

长汀县历史博物馆,它是一座全面了解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汀州试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汀革命旧址,还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

在这里,有庄严宏伟的客家博物馆。

进去会发现,这里绿草如茵、古柏鲜花、环境优美,设有“汀州客家博物馆陈列展览”、“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被囚处”、“汀州试院旧址”和唐代古柏等参观游览内容。

走进博物馆,面对的是“汀州试院旧址”。

它位于汀州古城历史建筑的中轴线上,汀州古城建设向两边展开。

“汀州试院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平房组成,建筑古朴、环境清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始建于宋代,是汀州禁军署址,元代为汀州卫署旧址,明清两代辟为汀州试院,是汀州所辖八县科举应试考秀才的场所。

”正中的大厅是试院的大堂,两边复原的房屋就是原来考试的号房,大堂后面的房屋是学使和募客以及上面派来的监考人员住宿的场所。

是古代汀州作为闽西八县文化中心的代表性建筑。

在试院的前面是两棵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柏树,这是种植于唐代的古柏,据专家测定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树龄正好是汀州城同年,可以断定这两株柏树是植于唐大历初年,是汀州古城的历史见证。

树干粗大,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树高约12米,是长汀县极其珍贵的古柏。

汀州试院的两侧是汀州客家博物馆和长汀革命历史陈列展览。

汀州客家博物馆整个展馆占地700平方米,共分四个展室,展览分为五个部份,第一部份“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第二部份“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属一家亲”;“崛起奋进的长汀”。

去了长汀的孔庙,去了汀州府城隍庙,近距离接触,才发现它们存在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悠久的庙宇,古典建筑风格清晰可见,这两处都是汀州著名的古建筑,也是汀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四年,至明清总长曾达5000米,设有12个城门,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形成"佛挂珠"的独特格局。

现今保留的汀州古城墙,从东到西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西水门联结在一起,长约1500米。

从店头街走到底,便是惠吉门。

晚上闲暇之余,我们拾阶而上,登上城楼欣赏美丽夜景,汀江左右两岸璀璨灯光,让古城更夫魅力,真是美不胜收!再沿着城楼挂着百家姓的红灯笼行走一段,便可以走到济川门。

夜晚,我们有幸登上汀州第一门,那就是济川门,它是按唐宋风格复建的济川门是长汀的地标性建筑,气势恢宏。

济川门是最大的城楼,这是前两年重建的,修旧如旧,是古汀州标志性的建筑。

汀州有句古谚“十座城门九把锁”,但为什么十座城门却只有九把锁呢?这唯一不锁的就是济川门。

在古代,济川门就相当雄伟,当年汀州官员任职、居民结婚、百姓出入等都经过这座城门,它是汀州入城第一关。

因为济川门过桥便是繁华的水东街,官员和居民夜间也时常要通过,所以济川门只关不锁。

这个“十座城门九把锁”典故既说明了当年济川门的重要性,也印证了汀州曾经的繁华和太平,也可以感受到济川门的恢弘气势!我们还去了长汀县的丁屋岭。

从长汀县城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一个远离尘嚣、恍若世外的客家古村落——丁屋岭。

它地处丁黄村,丁姓人在丁屋岭居住下来,这里空气新鲜,曲径通幽,风景如画,至今仍保留原始村落形态。

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石台阶随处可见,粗糙厚重的石寨门,特别古朴的牛市街,天然独特的老石板,敞开式的老祠堂,乾隆年间的老古井,都是这个村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云骧阁,是典型的南方古代楼阁建筑。

它建于唐大力年间,集奇山、碧水、古木、桥梁、楼阁于图片一体,充分体现了当时汀州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这里曾经是古代文人雅士集会、吟诗作对的地方,而现在这里是长汀县文联的办公地点,云骧阁还是最书香古书院,这里有一个瞿秋白文学院,优雅的环境,经常举办文学沙龙的活动,是一个绝佳的好地方。

在这里,可以畅谈,交流文学,还可以欣赏四周美景。

类似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长汀几乎抬眼就见,随处可及。

唐、宋、明、清的古城门,雕梁画栋的天后宫,金碧辉煌的庙宇、气势恢宏的大夫第、奇特的双阴塔、唐宋古街区……让人目不睱接,流连忘返。

长汀的传统民居图片建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容纳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居住。

有的前设门楼,后有闺阁绣花楼,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栏座椅,十分典雅别致。

这类客家民居建筑,以长汀围屋最为典型,它和客家土楼一样,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革命烈士遗迹在长汀县文联秘书长的陪同下,我们去参观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并瞻仰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县城罗汉岭。

1935年2月他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英勇就义于罗汉岭,时年36岁。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53年在罗汉岭立瞿秋白纪念碑。

1985年修碑时,陆定一为纪念碑题字:“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为纪念碑立碑文。

这一座纪念碑是全国最大的烈士纪念碑。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分凄凉家世、传播真理、力挽狂澜、一代文豪、奔赴苏区、傲霜雄魂、诸夏怀霜等八个部分,展出瞿秋白烈士一生的光辉事迹,让大家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接受精神的洗礼。

我们还参观杨成武将军纪念馆和何叔衡纪念馆,瞻仰何叔衡死难处纪念亭和烈士纪念碑,在这里缅怀革命先辈,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讲解员生动讲解,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实物,把前去参观者带回到那段可歌可泣的难忘岁月,切实感受到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崇高精神和为共产主义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