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 长汀县政区大典

福建省 长汀县政区大典

长汀县(Changting Xian)长汀为福建西部重镇,地处闽赣边陲要冲,是“客家首府”、“红色小上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政区概况【名称来历】长汀,又名汀州,因建县时境内有长汀村得名,简称汀。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5°59′48″~116°39′20″,北纬25°18′40″~26°02′05″。

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

东与连城县交界,东南与上杭县接壤;南与上杭县、武平县毗邻;西与江西省瑞金市相邻;北与三明市宁化县相连,东北与三明市清流县为邻。

县人民政府驻汀州镇兆征路19号,电话区号0597,邮政编码366300。

距龙岩市149千米。

【政区沿革】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汀州,州治初驻长汀村(今上杭临城)。

同年,于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

天宝元年(742 年),改汀州为临汀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州郭。

后随州治迁东坊口大丘头东之“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

大历四年(769年),县治又随州治迁于东坊口大丘头西之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亡,县入宋版图。

雍熙二年(985年),长汀县属福建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

清代沿用明制。

长汀县始终为州、郡、路、府属县。

1913年12月,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

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

1930年5月,在涂坊成立长汀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10月,在长汀城关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

12月,建新汀县(县治设于濯田)、长汀县(县治设于河田)。

市、县均属闽西苏维埃政府。

1932年3月,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于汀州市,同时撤销新汀县。

10月,建汀东县(县治设于馆前)。

1933年9月,建兆征县(县治设王衙前刘氏家庙),均属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汀复由国民政府辖,仍合称长汀县,属福建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翌年,改属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长汀县。

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属福建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0年2月,暂建平宣、三平、宣成、河田4个区,设城区等10个工作团及腊口行政工作委员会。

4月,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属龙岩专区。

6月,撤销腊口行政工作委员会。

8月,重划全县为15个区。

1951年4月,划四堡区及罗坊乡归连城县,全县辖14个区94个乡。

1952年9月,划新桥区属乡馆前、洋陈、坪坑及童坊区属乡珊坑建馆前区,全县共15区124个乡(街)。

1955年10月,并馆前、新桥2区为新桥区。

12月,划城关区属乡大源、七里、罗坊归大同区,城关区改称城关镇。

1956年3月,划宣河区归连城县。

1958年1月,划池岗乡归连城县,划南上、涂车、阳南、黄罗、射双、朱茶、石连等7乡归上杭县,撤消区级建置,全县分32个乡镇。

9月,32个乡镇组成14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1960年,撤消涂坊、馆前、红山3个公社,时全县共11个公社。

1961年,全县分为32个公社,辖421个大队。

1970年,龙岩专区改称龙岩地区,属龙岩地区。

1971年1月,全县辖1镇15个公社232个大队。

1984年撤社建乡,城关镇改称汀州镇,附城改称大同,全县3个镇13个乡。

1987年增设三洲乡。

1993年,大同、新桥、童坊、南山、濯田、古城等6个乡撤乡建镇。

1994年,建羊牯乡。

1995年,四都乡撤乡建镇。

1996年,龙岩撤地设市,属龙岩市。

1997年,涂坊乡撤乡建镇。

至2003年,全县辖11个镇7个乡。

2011年6月,策武乡撤乡建镇。

8月,三洲乡撤乡建镇。

至此,全县设13个镇5个乡。

【政区划分】2011年末辖汀州、大同、新桥、馆前、南山、古城、四都、策武、童坊、河田、涂坊、濯田、三洲等13个镇及铁长、庵杰、红山、宣成、羊牯等5个乡,有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6个居民小组、290个村民委员会 1624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1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50.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3万人;全县常住人口39.3万人,城镇化率44.6%。

另有流动人口15747人。

总人口中,男性26.38万人,占52.1%;女性24.3万人,占48%;18岁以下9.62万人,占19%;18~35岁16.27万人,占32.1%;35~60岁18.05万人,占35.6%;60岁以上6.74万人,占13.3%。

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共50.57万人,占99.8%;有畲族、壮族、苗族、彝族等25个民族,共1092人,占0.2%;超过50人的有畲族、壮族、苗族 3个民族,其中畲族65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0%;壮族116人,占10.6%。

2011年人口出生率15‰,人口死亡率16.2‰,人口自然增长率-1.2‰。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0千米,总面积309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3044.2平方千米,占98.3%,水域面积54.8平方千米,占1.7%,为福建省第五大县。

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64人。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属武夷山南段,境内支脉纵横交错向腹地延伸,形成全县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自北向南倾斜的地势。

西部以低山为主,东部、北部以中山为主,山峰连绵,构成东、北部屏障。

千米高峰有19座。

全县最高点是白砂岭,海拔1459米;最低点是汀江河口,海拔238米,高差1221米。

全县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阶地五个类型。

以低山为主,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71.1%。

地势北高南低,周围高,中间低,地形破碎,岭谷相间;山中有丘,丘内有山,平地狭,盆谷相间。

【气候】地处海洋性气候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

冬夏季风环流转换,形成夏长冬短、春秋对峙、垂直气候明显、干湿两季分明和灾害性气候较多的气候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15°C~19.5°C。

极端最高气温39.5°C(2003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8°C(1999年12月23日)。

生长期年平均285天,无霜期年平均260天,最长达309天(1973年),最短为222天(1962年)。

0°C以上持续期351天(一般为2月1日~次年2月1日)。

年平均日照时数1792小时,日照率41%。

年平均降水量1717.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66天,最多达190天(1973年),最少为127天(2003年)。

极端最大年降雨量2455.2毫米(1975年),极端最少年降雨量1093.4毫米(2003年)。

降雨集中在每年4~6月,6月最多。

【水系水文】地表水长汀境内河流众多,分别属于韩江水系、闽江水系、赣江水系。

全县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17条,其中5条集水面积50~100平方千米,8条100~200平方千米,2条200~500平方千米;1条500~1000平方千米,1条2000平方千米以上。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东侧的宁化县治平乡木马山北坡,全长328千米。

境内河道长153.7千米,流域面积2603.8平方千米,占全县境内流域面积84.2%;河道坡降4.9‰,水能资源蕴藏量6.2万千瓦,多年平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

集雨面积50~1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铁长河、郑坊河、七里河,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濯田河、南山河、涂坊河、刘坊河。

地下水长汀境内盆地地下水有3个含水类型:松散岩孔隙水、石灰岩溶洞水、基岩裂隙水,日蕴藏量20万立方米。

【矿藏及其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面积3099平方千米,居全市首位,全省第五位。

其中,耕地面积29159公顷,园地面积4011公顷,宜林地面积25.3万公顷。

水资源长汀溪河纵横,河流坡降大,河床切割深,地表土层较薄,潜水蒸发小,河溪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由地表径流和浅层地下水构成,水资源较为丰富。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1.57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径流量平水年10.57亿立方米,枯水年4.78亿立方米。

野生植物资源全县有维管束植物231科868属2544种。

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水杉、水松、银杏、种萼木(伯东树)、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等27种。

野生动物资源全县陆生脊椎动物有4类73科198属326种。

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动物有云豹、豹、虎、黑鹿、梅花鹿等25种。

有水生鱼类68种。

河田温水鱼圆扁光鳞,肥大色美,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显露丝丝血迹。

矿物资源煤矿储量20万吨,尚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

铁矿储量50万吨。

钨矿工业储量1000余吨,远景储量6000余吨。

稀土矿主要分布于河田、濯田、三洲等地,远景储量53万吨,上国家储量表2.1万吨,具有储量大、矿点多、品位高(以中、重稀土元素为主)、埋藏浅、有害元素含量低、易选易采易治等特点。

黄铁矿工业储量200万吨,远景储量400万吨。

石灰石储量6000万吨以上。

白云石储量1000万吨以上。

石英砂储量3000余万吨。

硅石储量400万吨。

钾长石储量1000余万吨。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冰雹、寒害等。

水灾洪涝是长汀的主要自然灾害。

日降水50~100毫米造成的洪涝几乎每年发生。

发生于1996年的“八八”洪灾,日降雨量达384.1毫米,属百年一遇。

旱灾全县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多为秋冬旱,次为夏旱,春旱较少,且以小、中旱为主。

2003年春旱连夏旱,2~3月和7~8月雨量比常年偏少50%~90%,导致17个乡镇受灾。

全县受旱农作物8666.7公顷、山地作物4666.7公顷,经济损失5097万元。

冰雹降冰雹期多在3~5月,以午后到傍晚时分居多,一般持续时间短,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往往强风带雨夹雹,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1997年11月25日,馆前、新桥、铁长、庵杰、南山、童坊、四都等7个乡镇降雹,冰雹直径8~10厘米。

计损坏民房364间、香菇棚16座、烤烟房1493座、食用菌530万袋;受灾27村8782户、学校16所、粮食仓库8座、通讯设施51处、各种农作物143.3公顷,其中农作物绝收73.1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4150万元。

寒害寒害主要有倒春寒、五月寒、早秋寒。

倒春寒出现于春天早稻播种育秧季节,日平均气温12º以下,且持续三天以上,造成烂种烂秧。

自1956年有观测记录始至2011年,境内倒春寒平均3年一遇至4年一遇。

经济概况海峡西岸新近崛起的一座边贸新城。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37亿元,总量首超百亿,同比增长13.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2.32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36.56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为20:47: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