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提问 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
2, 《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
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
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
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 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 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
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 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
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 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 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
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成了后来人批判最为集中地地方。
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 凝聚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 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
是啊, 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 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 到了社会, 进入官僚阶级, 怎么可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
什么的, 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
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
但是由于没有做研究, 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 是否存在。
于是不过问, 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烦, 还是尊敬点好。
这样问题就来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 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 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
可惜的是, 对于大自然的研究, 那些怪力乱神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有点像孔子的自我总结,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可以独立思考,四十岁没有疑惑, 五十岁懂得大道,六十岁听得进批评,七十岁则不必拘泥于规则,但依然合理。
孔子自己这样, 从没有让别人这样, 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没说过已所欲施于人。
但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划分是否过于机械, 六十才耳顺起步太晚, 而且苏格拉底谈论美, 最后
的结论是,美是难的,他也不知道美是什么,干脆留给后人。
那么孔子真的不惑了么,知天命了么,显然不是。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为人诟病最多,解释的版本也是花样百出。
这里提供一套,只有女人和道德低劣的人难以相处,和他们太亲近就会得意忘形,稍有疏远就埋怨你的不对。
如果这个有争议的版本的确是孔子的本意的话,我倒是能理解,毕竟 3000多年前,严格的等级制,女人在家庭地位低下,出于绝对的服从。
孔子的确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三纲。
这是时代的局限, 错就是错了, 就应该批判, 这也不影响孔子的伟大。
倒是很多学者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拼命搞爱国讲学,为孔子辩解。
说什么小人是小孩,女人是女孩,愿意是小男孩和小女孩难以养活,因为医疗水平低。
(于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的入世与出世原则, 飞黄腾达要推行主张, 心怀天下, 暗含着做官的目的是济天下。
穷困潦倒则修身养性, 自我约束。
这句话奥无疑问可以作为所有的行为准则, 尽管如何济天下, 如何善其身, 内容有本质的区别, 但依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效仿。
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可惜后人读书纯粹为了做官, 做到这一层次的有几个呢?虽然他们都读经书, 但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读罢了。
当然这句话还有现代版的衍生, 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 穷的兼济天下。
这并非简单的字面变化。
现代公民社会, 人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权利奋斗, 否则人权不会天然的赐予你。
所以“穷” ,草根与大众更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为之奋斗。
而人权是所有人共享的, 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所以穷则兼济天下,有他的实践意义。
达则独善其身,一个人权力越大,就越容易享受特权,侵害他人利益。
所以官员,掌权者必须独善其身, 不仅如此, 还需要接受更多的监督, 他们这一群体的个人隐私也要比一般公民少很多。
大小事情都要在公民面前做无罪辩护,这也是目前为止防止暴政的最好办法。
充分的让人民监督。
所以,为了不自讨没趣,还是提前独善其身的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世间大道不行,人性败坏,道德沦丧,我就乘着船在大海漂泊。
很有一种追求真理, 不甘堕落的圣人作风。
其实孔子一辈子就在推行他的道, 遇到的阻力还不小。
到处被敢, 就像丧家狗一样, 最后不去做官, 专心治学, 倒有点乘桴浮于海的意思。
自己去追求心中的精神故乡去了。
一个老师坐在树下, 一群年轻的学生围在一旁, 这是几千年前极为经典的场景。
其实每个时代,尤其是重大变革发生的年代,是抱残守缺,还是推行自己的理想,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 那就是你必须把握住真正的真理, 而不是自以为的真理。
我们现在来看, 孔子的理论却又巨大的缺陷, 它却有点把自己的理论当绝对真理, 一心想要推行。
但是他至少告诉我们, 一个知识分子的原则是要有自己的信仰, 纯学术的改变可以理解,单位了利益,就谎
话连篇,助纣为虐,这是孔子也鄙视的。
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有这种殉道精神, 现实中面对不合理的状况, 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现实如此。
几千年的孔子就告诉我们, 现实就是用来改变的, 他存在的必要性仅仅在于他的合理性。
当我们面对不
合理的现实, 我们如何选择呢, 是主动地改变, 还是默默地承受, 或者远远地逃开还是融入其中自己牟利呢。
我们不仅仅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还要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 反复的思考和理解自己理想的价值和合理性,而不是固执着坐井观天。
小结:
孔子的思想有自己的局限, 比如三纲五常与忽视科学, 理性思维的不发达, 但任何人物都必然有自己的时代局限, 真正然我们反思的也许不是孔子思想的扬弃;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很明显不过了, 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如一潭死水, 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把所有的错都推给孔子是不公平的。
历史上真真实的孔子保留着一个学者的气质和追求理想的执着。
虽然一些观点使我们批判的对象, 但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思想家和政治家。
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假孔子, 他们就是那些把儒家奉为唯一真理的人, 那些把它作为统治工具,驯服犬儒的人,那些不知创新,只知新循守旧的人,那些嘴上一套,暗地一套的人。
当然我们从他的论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尤其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比较 ,孔子并不善于在谈话中和弟子一同
探索未知, 而是下结论, 造成了一种毋庸置疑的态度。
而且内容过多的在举例子,而不是在逻辑上得出本质,这一切对后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但最应该批判的是那些假道学家, 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盘西化, 在文化史中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做出选择。
国学热让孔子再次复活, 再次成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代笔, 他的思想瞬间就成了普世的良方, 内容再一次的更新换代, 无所不包。
而我也在一次的看到了自卑的内心,和虚伪而险恶的用心。
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再次拿出孔家店, 并借助民族主义, 再一次的举起了文化壁垒, 高喊文化无优劣, 中国特色。
殊不知离开了普世的国粹就如同沙滩上的大厦, 离开了交流融汇的文化只不过是一滩发臭的死水。
他们疯狂的膜拜,把孔子塑造成永远正确的圣人, 把最新的理论往肚子里塞, 把致命的弱点遮遮掩掩; 这样做无
非就是一个目的, 造成一种印象, 什么东西咱老祖宗都有, 不用学人家的。
让我们怀着这样的目的, 却手握着孔子化的现代理论时,真是一幅幽默的场景。
北京最近立起了孔子像, 是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的到来, 还是中华文明狂妄自大的复苏, 或者仅仅只是纪念一位古代的思想家,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
我们需要怎样的“孔子们” 。
摆脱了过多的期待和重负, 自缚与虚伪, 我们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就会轻松很多, 也更容易接近他的本质——任何一种思想, 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而不是用作其他目的的砖头。
它们是现代文化中的一流,是我么众多选择中的一种,我们尊敬他,思考它,完善了我们思维和品德, 这就足够了。
我们甚至可以不理会他, 而只关注其他国家和伟大人物的思想,也可以做专门的研究,相同的是,对待思想有一种自由选择,自如吸收的态度。
思想和文化是用来丰富我们的食粮,而不是打击别人的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