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与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了它的“乐教:功能。
因而,雅乐素来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并被奉为音乐的正宗。
5.大司乐:是周王朝为实施礼乐制度,设置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它既是一个部门又是一个职位。
主要掌管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以及一些音乐行政事务。
这个机构十分庞大,有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掌管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其教育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教育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乐德”即“中、和、祗、庸、孝、、友”,“乐语”即“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则以六代乐舞为主,兼习小舞,器乐演奏。
6.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的六部乐舞,简称“六舞”或“六乐”,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为:黄帝是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尧时的《大咸》,用以祭祀地神;舜时的《韶乐》,用于祭四望;舜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商时的《大濩》,用以祭先妣;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
“六代乐舞”除用于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飨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
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有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即歌辞集,在先秦时统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歌辞305篇。
组成部分:《风》、《雅》、《颂》“风”共160篇,收录的是十五国的民间歌曲,是全书精华所在。
“雅”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在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和宴会上演唱的歌曲,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及贵族们的思想倾向。
“颂”共40篇,又分为商颂、周颂、鲁颂,是上层贵族在祭祀天地、祖考等场合所演唱的歌曲。
句式特点:以四言一句为主,间有杂言形式,整齐划一而又灵活多变。
曲式结构:一个曲调的重复;曲调重复之前有引子;曲调重复之后有尾声;也有在曲调前面或后面加上副歌的曲式等十种。
其中最常见的曲式就是一个曲调的重复。
乱,一般是指乐曲结束时的高潮部分。
评价:《诗经》是我国音乐文学的光辉起点。
尤其是先秦时期产生着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它深入到宗周礼制中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8.楚辞:楚辞”:一是诗歌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
是及《诗经》后对我国文学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从音乐角度:“楚辞”实际上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特点在于它的“巫风”,“楚辞”实质上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
从风格上:《楚辞》与《诗经》中的北方民歌既有显著的区别,同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体现了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9.曾侯乙墓编钟:概况: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县擂鼓墩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8组,分三层悬挂于高大的钟架上。
音域于音阶:每个钟的隧、鼓部位都可发出两个相距三度的音。
这套编钟的总音域为A1—c4,达五个八度之广,其音阶结构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法的复合生律法。
铭文:钟体刻有2800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楚、刘、晋、周、申等地和曾国本地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星狂,说明当时十二律的律名体系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已经存在异名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的文化交流。
意义: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所见编制最大,器型最完美的一套编钟,它的发现,充分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的高度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大意义。
10.十二律:我国古代律制。
采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在十二律中,有六律六吕。
奇数律又称为“律”或“阳律”,偶数律又称为“吕”或“阴律”。
但古书上所说的“六律”,一般是一种泛称,指代十二律。
11.《乐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旧传23篇,现存11篇。
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早期的音乐美学基础,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地总结。
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乐由心生,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系统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与政通;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礼乐治国;论述了音乐的审美—乐不可为伪。
《乐记》作为先秦如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论著。
12.乐府:是创建于秦代,兴盛于汉代,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汉武帝时期,乐府呈现出兴盛繁荣的局面,当时乐工达上千人,分工精细,除采集民歌加以配乐以外,还负责创作并填写歌词、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与演奏等,甚至还包括乐器制造。
公元前7年,汉哀帝即位,对乐府机构进行裁剪,至使乐府由盛变衰。
汉代乐府钟师民间音乐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高度繁荣,而且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3.李延年:汉武帝时代乐府领导人。
李延年善于歌唱,史称“每为新声变曲,闻着莫不感动”;李延年还擅长作曲,作有《郊祀歌》十九章,即位武帝祭祀天地而制作的歌曲乐章,并将西域乐曲《摩柯兜勒》改编成“新声二十八解”,成为最早明确记载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
李延年是乐府机构的领导者,为乐府的繁盛做出突出的贡献。
14.相和歌: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
汉代是由北方兴起。
发展过程:经历了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到“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再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的发展过程。
乐器:节、笙、笛、篪、琴、瑟、琵琶、筝等。
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调、平调、瑟调。
相和歌大部分是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15.清商乐:东晋南北朝以来的民间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
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所谓清商乐,后清商乐成为全国民间音乐的总称。
清商乐包括相和歌、吴歌、西曲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
曲式:吴歌、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较为齐整。
其曲式成分有“和声”、“送声”。
“和声”在乐句末出现;“送声”在乐曲曲末出现,相当于尾声。
乐器: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
其“清商三调”系沿用“相和三调”而来。
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16.《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
现存的《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一书。
全曲共45段,分为六个部分: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忧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
全曲以正声为主体,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深入而细致地展现了聂政的思想情绪从怨恨到愤慨的发展过程。
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体音调的雏形。
《广陵散》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之气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17.《碣石调·幽兰》: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琴曲谱。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录弹琴执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它不但间接地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据统计,全谱分为四拍,清丽委婉,表现了空谷幽兰的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
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节拍较自由;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体。
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旋律,音色的变化和对比较大,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第四段多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调明朗,充满希望。
从谱中可见纯律在古琴演奏实践中的应用。
“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
“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18.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制成的定律法。
用“管口校正”的方法进行律学测试,所谓“管口校正”是在管内气柱长度之外,补充以各种溢出管口外的气柱长度,以矫正误差。
荀勖得出的“管口校正数”是黄钟律长度与姑洗律长度的差数。
他由此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律管,即十二支用于定音的笛,后世称为“荀勖笛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