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功利主义评述伦理学原理作业学 院: 思政部 专 业: 伦理学 年 级: 2010级 姓 名: 武贝博 学 号: 2010057辽宁医学院2011年10 月25厚德修身精术济世功利主义评述1、功利主义的渊源功利主义思想自古就有,从历史上看,公元前五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公元前四世界的伊壁鸠鲁就提出过快乐主义和幸福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应该是功利主义的先驱。
其后经过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
这个时期,持有功利观点并且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孟德威尔、哈奇森、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以及法国哲学家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了功利在伦理道德思考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功利主义内涵的多种理论要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对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十八世纪后半叶,作为一种系统的伦理学说,是由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和法学家耶利米.边沁首创,边沁于1781年首先使用“功利主义”一词。
他认为道德就是追求快乐,快乐的根源在于利益的满足,利益、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和目的,是人类幸福的基础。
他把社会看做个人的总和,也把社会利益看做个人利益的总和,从而得出结论:道德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著名的伦理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将边沁的功利主义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并对功利主义伦理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密尔在其《功利主义》一书中明确的论述了功利是什么?他认为功利主义就是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也就是最大幸福主义,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痛苦和丧失掉快乐。
“最大幸福主义”是密尔功利主义最大的特点。
20世纪以后功利主义受到摩尔的批判,但英美哲学家中仍然有图尔明、史密斯、罗尔斯等人为功利主义辩护。
从经济背景看,功利主义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定了新的道德规范。
从政治背景看,它是大不列颠自由主义传统的温暖的怀抱中孕育和成长的,可以说功利主义是自由主义的一个产物,而自由主义则构成了功利主义的社会政治基础。
功利主义在中国也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过“志功合一”的思想;以后法家又提出过权力功利主义;王安石的“理财乃所谓义也”;叶适的“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戴震的“道德之成盛,使人之欲无不遂”等,代表了近代中国以前的中国功利主义思想的主流。
近代以龚自珍,康有为的功利主义思想为代表。
康有为认为“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大同之道,以求人生之喜乐为主”这与边沁对“功利”的解释是一致的。
2、功利主义思想“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原则,是边沁的社会理想,也是他立法改革的目标。
在边沁那里社会幸福就是社会利益,个人幸福就是个人幸福。
他说“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侈谈社会利益,是无益的。
”边沁把社会利益化成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没有区别两者质的差异。
密尔对功利主义的解释和说明,在密尔的时代,很多人对功利主义有一种误解,将功用等同与快乐。
密尔认识“这是一种无知的谬误”。
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的功利主义就是一切事情取决于快乐,而且取决于顶下流的快乐。
密尔对此非常的气愤,认为是对功利主义莫大的侮辱,明确指出“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成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成比例,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与丧失掉快乐。
”但是当时的好多人对这种道德观非常厌恶,认为按照功利主义的意思,好像人除了快乐便没有更高的目的,没有更好更高贵的可欲可求的事情。
密尔对此进行了解释,密尔认为人的嗜欲与动物的嗜欲有质的区别。
密尔强调:功利主义所主张的快乐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精神的快乐,他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
功利主义原则下的快乐并不是像猪一样的快乐,而是理智的快乐、情感的快乐、想象的快乐、道德情感的快乐,是比纯粹感官的快乐更高一级的快乐。
功利主义把永恒性、安全性、价值性等精神上的快乐置于肉体上的快乐之前。
快乐是分等级的,在评估事物的过程中,不能把快乐的质量混同于数量,也不能单单依靠数量进行判断。
功利主义认为要让别人更幸福,让社会总体收益最多必须在总体上培养人们性格的高贵性,只有具有了高贵的品格才能进行快乐的“质的检验”、即对快乐的质和量的区分作出判断。
当有人问:许多高尚的人为了高尚的行为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否违背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准则?密尔认为,为了高尚的行为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对于主体本身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的高尚行为“使别人更加幸福,并且世界全体为了他的高尚行为大大受益”,这正是功利主义原则的鲜明体现。
密尔强调:作为功利主义行为标准的幸福不是指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
他系统地澄清了功利主义对公平正义的的观点。
由此,密尔的功利主义学说完善了功利主义的评价标准,解决了边沁学说中快乐简单化的问题。
西季威克是19世纪末最著名的功利主义者,他的著作《伦理学方法》对功利主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批判,在当代伦理学中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西季威克对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观点进行了完善,他认真在边沁观点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实现中存在一个关键性的矛盾,即整个社会的最大幸福不等于所有人幸福的简单相加。
密尔提出了评价幸福的标准,但没有阐明如何实现社会的最大幸福。
西季威克认为要弥补这一缺陷,必须要加“合理仁爱”而不能仅仅靠自利。
从这一点看,他不但克服了功利主义的缺陷,而且第一次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区分开来。
摩尔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开创者,摩尔对之前密尔的功利主义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是摩尔并没有完全否定功利主义的观点,他对功利主义所主张的行为准则表示赞同,只对其合理性的论证方面提出了质疑。
摩尔认为,伦理学论证及其原理是比规范伦理学结论更为重要的东西,但实质上摩尔并没有离开西季威克批判的范围。
2.1功利主义的理论体系功利主义基于现实和理论的需要,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要旨如下:(1)以趋乐避苦的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
功利主义通过对人性的考察和描述经验中的事实来探索人性的基本动因,它以自然主义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石,它认为人生来就是追求幸福和逃避祸害的,人都生活在能引起人快乐和痛苦的环境中。
能够使人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和幸福的外物都是人们所追求的;能够使人产生痛苦,恶和不幸的外物都是人们所避免的。
(2)以个体行为及其目的为理论出发点和归宿。
在功利主义看来,个人的存在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不过是个人的简单相加。
边沁说:“社会是一种虚构的团体,由被认为其成员的个人组成。
那么社会利益又是什么呢?—它就是组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
”密尔说:“没有什么伦理学系统要求我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应该只是义务的意识,其实我们的行为之百分之九十九是发生于别的动机。
”“大多数好的行为不是要利益世界,不过是要利益个人。
”这些阐述鲜明的体现出功利主义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上的立场,他们从抽象的个人出发去规定社会的伦理模式。
(3)以功用和效果为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
功利主义认为,道德标准不存在于主观领域而存在于客观事实的效果中。
边沁曾说:“一个行为是善还是恶,只要考虑它的结果而定。
”密尔提出区分道德行为和行为者的思想动机。
他指出,对人的评价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行为之善恶,其二是动机与思想状况。
但他又认为,对一种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确定行为责任,则只看其结果不考虑其动机。
可见他们都以行为功效或幸福效果为评价标准。
(4)以最大幸福主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为公正原则。
既然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使然,那么就容易得出,有助于产生快乐的行为和事物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边沁给功利主义下定义说:“功利主义原则指的就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
”这里的“当事者”如果是个人,它就是个人的幸福;如果是大多数人那它就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
边沁认为,功利原则中除了求得最大的幸福,还有考虑幸福普及的人数,受益的人越多越好,因此应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是最高的善。
密尔把其功利原则称为最大的幸福主义。
功利主义不仅注重客观效果,而且注重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也即注重公平。
2.2功利主义存在的问题功利主义自诞生就面临各种批判,功利主义者试图构建一种系统性伦理体系和道德判断标准,然而功利主义自身就建立在一个内在逻辑不一致的伦理前提上。
创始人边沁一方面认为个人幸福是唯一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即为社会的最大幸福。
实际上,社会最大利益无法等同于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这是功利主义推理基础的矛盾。
密尔和西季威克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上试图寻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提出要从“合理仁爱”的前提解决这个缺陷,但这一前提在现实中本身就是无法实现的。
事实上,社会的各个方面不等同与个人的简单相加有时候两者之间还会存在厉害的冲突。
因此,根据功利主义思想推论出的结果也经不起严密的推论。
2.3 功利主义的作用虽然对功利主义存在着种种的批判,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功利主义所起的作用非常的明显。
首先,功利主义的道德目的论对基督教禁欲主义伦理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功利主义从人的本性而不是从神的角度去说明价值和道德的目的和标准。
最大程度的尊重了人的尊严、价值,在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功利主义在理论上提出了个人利益的整体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这在理论上是有益的。
功利主义把个人主义看做社会利益的核心和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原则。
这一原则会改进人们的行为和性格,它帮助人们以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理想。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学说虽然有自身的缺陷,随着历史的发展功利主义也并未失去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功利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之一,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尤为深刻。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伦理发展史上,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3、功利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功利主义思想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足以表明其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很多社会问题,功利主义恰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
它提倡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总体利益,这就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人更加关注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对于降低损害社会总体利益事件的发生率起到了积极的抑制作用。
其次,它提倡要具备高尚的人格,要对每个人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基于功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角度施展的,虽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其模式正好起到了改变我国道德教育过于空洞,过于理想化,而不能起到普遍约束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