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粘膜屏障破坏
胃液自身消化
消化性溃疡
35
正常的胃粘膜防御屏障
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②粘膜上皮屏障
③丰富的粘膜血流
36
胃粘膜防御屏障损伤因素
1) HP感染:
产生尿素酶、蛋白酶、磷酸酯酶和炎
症介质(白细胞三烯、趋化因子等) 2)胃酸分泌过多 3)胃排空延缓和胆汁返流 4)药物、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37
病理变化
4、急性感染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
10
急性胃炎(腐蚀性)
(二)慢性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
3、慢性肥厚性胃炎
4、疣壮胃炎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
2、长期慢性刺激 3.十二指肠液返流 4、自身免疫损伤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粘附胃上皮细胞:产生粘附素
◆适应高酸环境:分泌尿素酶,水解尿素→氨、CO2
◆降解表面粘液: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细胞空泡毒素等→空泡变性
14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部位:胃窦部多见,多灶性或弥漫状分布 大体:胃黏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
或糜烂,表面可见灰黄或灰白粘液性渗出物覆盖
③肉芽组织层
④瘢痕层
42
⑤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a.妨碍组织再生,不易愈合
b.防止溃疡底血管出血
⑥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球状增生 →疼痛(创伤性神经纤维瘤) 溃疡边缘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 →诊断溃疡病的重要依据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20
光镜
(1)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2)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数量减少
胃粘膜固有腺体(胃体腺、幽门腺、贲门腺)萎缩或消 失,囊状扩张
(3)上皮化生:假幽门腺(粘液分泌细胞化生)
肠上皮化生,
灶状或片状,弥漫分布。
(4)慢性炎症表现: 粘膜全层内大量淋巴细胞、浆
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
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教研室
消化管
口腔 咽 食管
消化腺
腮腺 颌下腺 唾液腺 舌下腺
胃 小肠 结肠 阑尾
2
肝脏 胰腺
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内容
一 胃肠疾病 二 肝胆疾病 三 胰腺疾病 重点讲授内容: 消化性溃疡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难点: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的各种病理类型。
3
胃肠疾病
一、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三、阑尾炎 四、非特异性肠炎 五、消化道肿瘤
黏液分泌细胞增多
28
29
30
4 疣状胃炎
部位:胃窦部 大体:病变处胃黏膜出现中央凹陷的疣状突起 镜下:中央凹陷部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
31
二、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胃、十二指肠黏膜形成的以慢性溃疡为特 征的一种常见病,因其与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
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慢性消化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 良性溃疡
光镜:固有层腺体保持完整
⒈炎性病变限于胃粘膜层的上1/3,灶状或弥漫分布; ⒉浸润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⒊粘膜浅层充血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可见小出血
15
16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 A、B、C三型
A型:胃体和胃底部多见,伴有恶性贫血,
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
B型:胃窦部多见,无恶性贫血,我国常见,
多灶性分布,与HP感染有关,可以恶变。 C型:常为胆汁返流引起,与肠液化学刺激有关。
17
A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 自身免疫 胃体部或胃底部弥漫性分布
B型 HP感染 60%-70% 胃窦部多灶性分布
抗内因子、壁细胞抗 体(胃液和血清)
血清胃泌素水平 胃内分泌细胞 G细胞的增生
阳性
高 有
阴性
低 无
1、急性刺激性胃炎(单纯性)
诱因:暴饮、暴食、过热或刺激性食物、烈性酒 表现:粘膜潮红、充血、水肿或有糜烂
2、急性出血性胃炎
诱因:服药不当,酗酒、创伤及手术等应激反应 表现:粘膜急性出血合并轻度糜烂,可见多发性应 激性浅表性溃疡形成
3、腐蚀性胃炎
诱因:吞食腐蚀性化学试剂,强酸、强碱 表现:粘膜坏死,病变较重,可累及深层组织甚至穿孔
血清中自身抗体
胃酸分泌
阳性(>90%)
明显降低

中度降低或正常
血清VitB12水平
恶性贫血 伴发消化性溃疡
18
降低
常有 无
正常
无 高
病理变化:
大体:
(1)胃粘膜呈灰白色或灰绿色。
(2)病变呈局灶性,萎缩的胃粘膜变薄,与 周围正常胃粘膜界限清楚。 (3)粘膜下层血管清晰可见。 (4)皱襞变浅,甚至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 偶有出血及糜烂
32
病变临床特点:
成人多见、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十二指肠溃疡(70%)、胃溃疡(25%)、 复合性(5%)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
病因与发病机理:
1.幽门螺杆菌
2.胃液消化作用
3.粘膜抗消化能力
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5.遗传及其他因素所致
34
HP感染、
胃液消化作用、 神经内分泌失调
25
26
临床病理联系
胃腺上皮萎缩
壁、主细胞 减少或消失
食欲下降 上腹不适 消化不良
27
胃酸及胃蛋 白酶分泌较少
3 慢性肥厚性胃炎
又称巨大肥厚性胃炎
部位:胃底及胃体部
大体:粘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
皱襞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隆起的小结
粘膜隆起的顶端常伴有糜烂
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有时可突破肌层
4
5
粘膜(mucosa) 粘膜下层(submucosa) 肌层(muscularis) 浆膜(serosa)
6
7
一、胃炎 (gasteitis)
胃粘膜的炎症性病变。常见、多发 (一)急性胃炎:原因较清楚,嗜中性粒细 胞浸润
(二)慢性胃炎:自身免疫、胆汁返流、
急性迁延,幽门螺杆菌
8
(一)急性胃炎
大体(胃溃疡) (1)好发部位:
胃小弯幽门部,尤其是胃窦部
(2)形状:圆形、椭圆形、常一个,直径<2cm,
边缘整齐如刀切状,
溃疡周围粘膜呈放射状 (3)底部: 平坦,深浅不一,可达浆膜层,非活动 期坏死、出血较轻。
38
39
40
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病
41Βιβλιοθήκη 镜溃疡底部分四层结构 ①渗出层(炎性渗出物) ②坏死层
21
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被肠粘膜上皮取代 ◆完全型化生(小肠型):
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
◆不完全型化生 (结肠型化生): 粘液细胞、杯状细胞—与胃癌关系密切 假幽门腺化生:胃底和胃体部的壁细胞和 主细胞消失,由分泌粘液 的细胞取代后似幽门腺
22
23
24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完全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