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槟榔介绍

槟榔介绍

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 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 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 榔玉。
•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 Areca catechu Linn.的种子、果 皮和幼果。
• 产地:主产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我国 海南岛、云南、福建、广西、 台湾南部有栽培。
谢谢!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孕妇过多嚼食槟榔,有可能造成 流产。
• 附:大腹皮
• 大腹皮,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 槟榔的干燥果皮。又名槟榔衣。 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 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 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 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 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 毛”,生用。具有下气宽中,行 水消肿之功效。现代研究,该品 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 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等作用。
三、性状特征:
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 1.5~3.5cm,底部直径1.5~3cm。
表面淡黄 棕色或淡红棕色,具 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 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 明显 疤 痕状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 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 石花纹。
气微, 味涩、微苦。
四、显微鉴别: (一)横切面
五、化学成分:
• 1、种子含多种与鞣质结 合而存在的生物碱,以 槟榔碱(C8H13O2N)含 量最高,是槟榔的有效 成分。
• 2、含缩合鞣质15%; • 3、槟榔红色素; • 4、脂肪油14-18%; • 5、多种氨基酸等。
• 六、理化鉴别:
• 1、生物碱沉淀反应:
• 取粉末0.5g,加水3-4ml及5%的 硫酸液1滴,微热数分钟后过滤, 取液滤1滴液,滴即于显载红玻色片混上浊,,加放K置BiI后4试, 置显微镜下观察,有石榴红色的 球晶或方晶产生。
• 取一干切片,置载波片上,加稀 盐酸1小滴,以湿润为度,加盖玻 片,自其边缘引入碘化铋钾试液1 滴,镜下检查,可见红棕色小球 状结晶体
• 取饮片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可见 白色胚乳部分有亮白色荧光。
七、功效与主治: •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脾、胃、
大肠经;质重沉降。具有驱虫、 消积、下气、行水、消肿、截疟 的功效主治虫积疳疾、食滞不消、 脘腹胀痛、泻痢后重、大便秘结、 疝气、脚气、水肿、疟疾。 • 用药禁忌:本品缓泻,并易耗气, 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 孕妇慎用。气虚下陷者禁服。
八、临床应用
• 1、治疗绦虫病 • 2、治疗姜片虫病 • 3、治疗蛔虫病 • 4、治疗青光眼 • 5、治疗钩虫病
九、吃槟榔的坏处
• 如果长期的咀嚼槟榔的话,会导 致牙齿变黑,因为槟榔的液汁是 呈紫红色的,所以说槟榔要少吃。
• 长时间咀嚼还会导致罹患口腔疾 病、口腔癌,过量的话还会导致 中毒。
• 槟榔中还有可致癌的生物碱,所 以长期咀嚼还会导致致癌。
• 1、种皮分内外两层。外层由数列 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组成,内 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 并散有少数维管束。
• 2、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 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 组织。
• 槟榔横切面 简图
• 3、错入组织:大部分 棕色外胚乳组织夹带 部分种皮内层石细胞 叉入乳白色的胚乳组 织中,形成大理石状 的花纹,即为错入组 织。折合处临近种皮 的位置常有维管束组 织。
二、采收加工:
• 果实: • 1、未成熟 • (1)槟榔幼果(榔干); • (2)果皮(大腹皮); • (3)种子(枣儿槟)。 • 2、成熟 • (1)果皮(大腹毛); • (2)种子(槟榔)。
三、槟榔的炮制:
• 槟榔 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 薄片,阴干。
• 炒槟榔 取槟榔片,照清炒法,炒 至微黄色。
• 4、内胚乳细胞白色, 多角形,壁厚,壁孔 大,略作念珠状,细 胞中含有油滴和糊粉 粒。
(二)粉末:红棕色至淡棕色。
• 1、内胚乳细胞碎片; • 2、种皮石细胞; • 3、外胚乳细胞,多充满
红棕色至深棕色物质; • 4、糊粉粒,常含拟晶体; • 5、内果皮细胞,呈不规
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 圆形,具单纹孔。 • 6、中果皮纤维束。束周 围的细胞中常见圆簇状 硅质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