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 (M)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Type A: humans,animals and birds. Anti-genic changes continually occur. Influenza A epidemics are more widespread, and the illnesses are more severe. Type B: humans. Antigens change to a lesser degree. Type C: humans. stable antigens
一、生物学特性
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 酶(NA)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若 干亚型:H1~H15,N1~N9。
一、生物学特性
所有亚型均可引起禽类的感染。
● H5N1、H7N7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毒株,可使感染禽类100%死亡。
● H5N1亦可感染人类,但尚未发
现人间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一、生物学特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鸟类或家禽类 ●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接 触传播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流感病毒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 侵入细胞内增殖 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 喷嚏、鼻塞、咳嗽等症状 病毒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 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一、生物学特性
“西班牙流感”(H1N1) 2000多万人死亡 1957~1958 “亚洲流感”(H2N2) 280万人死亡 1968~1969 “香港流感”(H3N2) 103万人有生命危险 1977~ (H1N1、H3N2) 1918~1919
一、生物学特性
Recombination theory Influenza A virus is found in birds, animals, and humans; Influenza virus is known to have a high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probably because of its high1y segmented genome.
一、生物学特性 HA的主要功能:
● 介导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 ● 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
N-乙酰神经氨酸 (唾液酸)
一、生物学特性 NA的主要功能:
● 参与病毒的释放和扩散 ● 诱生抗体,抑制病毒扩散
水解N-乙酰 神经氨酸
一、生物学特性
流感病毒电镜图(84600×)
一、生物学特性
2、分型与变异
四、防治原则
免疫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 法。灭活疫苗(三联疫苗:H1N1、 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是当前国际 上最常用的流感病毒疫苗。
HA和NA的抗原性易于发生变异。
●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点突
变,幅度小(量变)→中、小型流行 ●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基因 重组,幅度大(质变)→世界性大流 行
一、生物学特性
Antigenic drift is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point mutations in the gene, resulting in amino acid changes in the protein. Antigenic shift reflects drastic changes in the sequence of a viral surface protein. A cell is coinfected by two different viruses of a given type, mixtures of parental gene segments may be assembled into progeny virions.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genetic reassortment.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中和抗体(抗HA抗体)对同型病毒
有牢固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和新亚型无
免疫保护作用。
● 抗病毒血凝素抗体:阻止病毒侵入
易感细胞
● 抗神经氨酸酶抗体:抑制病毒扩散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在流感暴发流行时,根据典型症状即
可作出临床诊断。微生物学检查用于鉴别
诊断和分型,监测新变异株的出现。
1、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取鼻咽
拭子或咽漱液→鸡胚培养。
2、免疫学检查:双份血清,血凝抑 制试验。 3、病毒核酸检测:PT-PCR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四、防治原则
隔离与治疗流感患者是减少发病和传 播的有效措施。 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公共 场所可用乳酸蒸汽进行空气消毒。 金刚烷胺、达菲 和板蓝根是目前临床 常用的抗流感药物。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呈球形或丝状。有包膜。
一、生物学特性 核心:单负链RNA,分为8个节段。
含RNA多聚酶(PB2、PB1、PA)
衣壳:核蛋白(NP)
一、生物学特性
包膜:内层—基质蛋白(M) 外层—宿主细胞膜成分 刺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一、生物学特性
3、培养特性
● 在鸡胚(羊膜腔、尿囊腔)中
生长良好。 ● 在原代猴肾细胞或狗肾传代细 胞中能生长。
一、生物学特性
4、抵抗力 较弱。 ● 不耐热,56℃ 30min即被灭活, 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 0~4℃能存 活数周。 ● 对干燥、紫外线等敏感。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