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文献综述题目从帕克和伯吉斯的视角分析当时的城市特征专业城市管理班级131班作者于晓静完成日期2016.05.16指导教师林明鲜从帕克和伯吉斯的视角分析当时的城市特征摘要在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历史中,芝加哥学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们特别重视城市问题研究,罗伯特·帕克可以说是整个芝加哥城市社会学的旗手。
随后芝加哥学派创立了人类生态学,以帕克和伯吉斯为主要代表,在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家看来,城市并不是随意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活的发展与演变趋势同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是类似的。
城市就如同一个有机体,城市的一系列变化及特征成为帕克、伯吉斯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当时的社会时代,帕克、伯吉斯对城市的变迁及特征做出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城市的基本概念城市(City)又称都市,是城市社会学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
据考证,最早的代表城市的象形文字是一个被圈包围起来的十字,圈代表围墙或壕沟;十字代表道路上将人们、商品和思想整合在一起。
[1]美国人口普查局为统计方便,把常住居民不少于50,000人的地区成为一个“城市”。
[2]在巴西,城市的概念与居民多少无关,所谓城市就是指首都或首府。
[3]联合国为了进行国际性的对比调查,则建议所有国家的人口普查和官方统计,把集中居住人口达100,000人以上的地方称为城市。
[4]《中外城市知识辞典》把城市界定为“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
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中的社会物质系统”。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若别克在中把城市界定为“有相当大的面积和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一个地域共同体,其中住有各种非农业的专门人员,包括专家”。
[6]美国的《现代社会学词典》对城市的解释是“人口密集,居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地区,从事非农业职业的人们。
一个城市人口的活动是专业化的,而且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并有一个正式的政治体系所管制。
”[7]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曾经指出的:“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1]R.E.Pahl(ed.),Readings in Urban Sociology,Pergamon Press,1968,op.cit.,P3.[2]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Third Edition,1996,By Simon & Schuster,Inc.P1467.[3]《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第271页。
[4]麦夷,江美球编著:《城市社会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25页。
[5]刘国光主编:《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6]斯若别克,《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7]《现代社会学词典》第2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城市是存在于文明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历史悠久、类型繁多,存在于除南极洲之外的每个大洲、每个国家。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注明创始人帕克(1987)指出,城市决非是简单的物质现象,决非简单的人的构筑物。
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
[8]帕克(1987)认为城市已同其居民的各种重要的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9]他认为,城市并不是杂乱无章,一团混乱的;相反,城市有其秩序性,它总是要把它的人口和机构安排成一种秩序井然、堪称典范的和谐构图。
帕克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从动物和植物中分化出来的人类生态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生态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帕克认为,城市既是自然组织,又是道德组织,因此在他的城市社会学中,处处渗透着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价值判断。
二、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一)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帕克的城市社会理论:第一,城市是一种商业机构,城市是以市场为基础形成的,城市的存在完全是由于市场的存在。
帕克在与欧洲的城市社会学家一样,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发育与分工的发达对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现代社会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工业竞争促进了这种分工。
第二,城市的结构将日益正规。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人们在初级群体中依靠非正规的手段来组织日常生活;但在城市中,政治、法律、慈善团体、福利机构等官僚机构变得日益庞大,它们的作用也不断增长,科层化组织的正式规范逐步取代了原先的那些非正规手段。
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这显示出帕克与齐美尔共事所受到的影响。
他认为,在城市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不断受到侵蚀;以职业和职业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性关系代替了过去人们看中的家族、乡土、种族和门第等为基础的自然关系。
因此,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相比,较少感情色彩而[8]R·E·帕克:《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的几点意见》,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2版,第1—47页。
[9]参见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页。
较多理性成分。
帕克的这一论调与涂尔干的观点也是十分相似的:以差异性、利益性为基础的社会团结取代了以相似性、宗法性为基础的群体团结。
第四,帕克非常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作为前报人,帕克对于城市生活中的传播媒介给与了特别的关注。
他指出,报纸等越来越程式化、非人格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取代了原先乡村面对面交流的口头传播网。
这样,对舆论的控制就成为城市社会控制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
后来首先在城市中普及的收音机,电视机等点对面广泛传播的大众传播工具进一步扩大了和加强这一趋势。
第五,尤其重要的是,帕克高度重视实地调查研究。
他主张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从经验和事实出发,依靠第一手资料按照城市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城市。
对于城市社会研究,他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走出去,亲眼看一看现实的城市在怎样活动。
这样,帕克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城市研究从思辨的而空中带回到现实的土壤上。
这与滕尼斯、涂尔干和齐美尔的抽象理论有所不同,也有别于韦伯的历史——比较研究。
帕克的理论标志着城市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正式产生。
[10](二)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罗伯特·帕克和欧内斯特·伯吉斯开创了人类生态学研究的先河。
人们为了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在社区内外结成了一种既互助又互争的关系。
帕克等人把这种关系看作一种生态秩序,认为社区的特征就是城市的基本特点;因为支配城市组织的基本过程也是竞争和共生。
但是在城市里,人们不是单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群体对群体的方式进行竞争。
第一个应用这一理论的是欧内斯特·伯吉斯。
他对芝加哥城市社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伯吉斯同心圆区域假说”。
这是第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
伯吉斯将城市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11]第一环是中心商业区,第二环是过渡性地带,第三环为工人住宅区,第四环为高级住宅区,第五环为通勤区。
伯吉斯的同心圆区域模型反映出以下两个趋势:[12]第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种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趋势。
当某个区域扩张时,它就侵入下一环,它的职能机构和居民也随之接替了原先的机构和居民。
第二,从中心到边缘,各区域的居住密度依次递减,而交通费用依次递增。
离市中心越远,土地价格越低,[10]引文见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之《中译本序言》,华夏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35—51。
[11]参见E.W.伯吉斯:《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华夏出版社,第1987年6月第1版,第48—62页。
[12]参见张钟汝、章友德、陆建、胡申生编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8页。
因而远离市中心可以拥有更大的居住面积和居住环境,但也要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上下班往返上。
这实际说明了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在时间和金钱两方面的不同偿付能力。
第三,竞争是调节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竞争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城市职能机构在空间上的变动。
三、城市的特征关于城市的概念,目前在社会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但需要指出的是,城市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与行政建制意义上的城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城市社会学家们视野中的城市具有如下特征:(一)城市人口特征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异质性强;城市居民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具有专业技能。
沃思认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性。
所谓城市性就是指“社会活动的形式”和在由众多异质的个人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居地中出现的组织。
[13]1.人口数量多这一特点至少对城市产生了以下几种影响:第一,众多的人口必然导致居民文化的多元化和城市职业结构的细化。
第二,由于城市居民间的文化差异的广泛存在,城市需要建立诸如法律系统之类的正式的社会控制结构。
第三,彼此异质的众多人口是形成城市人才专业化的后盾。
第四,专业化是以“特殊利益”为基础形成的人类关系。
沃思把这种“特殊利益”基础称为“社会裂化”。
2.人口密度高稠密的城市人口已经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种种影响。
首先,居民们在经济力量、种族或道德、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城市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街区和邻里。
其次,人口稠密对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也有影响。
高密度的人口使得市民们被迫在空间上彼此接近,这种身体的接近必然扩大他们之间在心理方面的距离;并且城市居民有按照规范和惯例思维的倾向,因而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
3.人口异质性大人口异质性的增大使城市中社会流动的增强,从而使阶级结构更加复杂化。
其次,“大多数城市居民不是房产拥有者”,“频繁变动的住处不会产生有约束力的传统情感”。
城市居民对自己的住所较少眷恋,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淡漠。
[13]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8页。
(二)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生产过程看,城市中的生产分工较细,工序较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批量生产的产品远离自然;从流通过程看,城市具备市场功能,或者至少具备了局部的调节能力;从消费环节看,城市消费方式多样化,经销商之间竞争激烈。
(三)城市地理特征城市常常出现在交通线的交汇处、战略要地或资源丰富的地区。
(四)城市社会活动的特征城市居民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并不是完全作为个人出现的,他们往往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如律师、教师、医生等;与乡村相比,城市的社会活动更加多元和复杂;城市开展社会活动的基础主要是各种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