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
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
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
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
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正文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
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
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
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
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
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
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
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
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
“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
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
”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
“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
”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
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
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市出现郊区化。
城市中心区产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人口也随之流向郊区,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
城市中心区的产业和人口稀少导致税收和财政收人降低,社会服务水平下降,公共设施破旧落后,失业人口增多,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这些严重的问题使城市发展停滞,秩序混乱,陷入了危机。
而城市间的资本转移使城市危机加剧。
“工业资本大量从老的工业城市流向新兴的城市化地区,使城市的发展从老工业城市转向了那些过去只经历了很低城市化水平的新兴城市地区”。
老工业城市失业严重,财政紧张.经济萧条。
这些矛盾在一些城市引起了社区居民抗议运动和骚乱持续爆发,犯罪率上升。
“在欧美城市中,各种社会阶级、社会团体为争夺城市资源和维护各自利益而发生的竞争和冲突,各种罢工和抗议,各种邻里组织的反抗活动等层出不穷。
这一切使得城市里的阶级和种族不平等、社会冲突和社会运动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危机的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城市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2.运用理论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创立城市社会学理论芝加哥学派借鉴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创造了人类生态学理论。
欧洲传统社会学家提出的关于城市社会的观点,包含在他们宏大理论中,没有发展为城市社会学理论。
芝加哥学派创立的人类生态学是城市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
生态学研究动植物与环境之问的变动关系。
帕克认为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有着共同性,可以借鉴生态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只不过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的空间分布的社会和非社会原因;城市有明确的边界,是相对独立的生态单位,因此是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最好场所;城市是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支配城市组织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
在帕克的思路引导下。
芝加哥学派开展对城市人和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麦肯齐等人研究城市社区,发现引起城市空间变化有集中与分散、浓缩与离散、隔离、侵入与接替等生态过程。
伯吉斯研究城市发展过程,概括出城市地域同心圆模型,用来精确地说明城市扩展的方式。
他说:“我试图提出一种观点和研究方法,供社会学系现在正在进行的城市发展研究之用,即从城市的延展、城市的继承和城市的集中等几个方面来解释城市的发展变化,从而确定,在城市社会解组现象超过其组合现象时,城市的扩展对于城市的新陈代谢有些什么影响。
这些理论或观点标志着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形成。
虽然人类生态学理论遭到猛烈的批评后,退出了主流地位,但是它的某些理论观点仍然有着重要价值。
霍利等人修正和发展了人类生态学,使它保持长久的理论生命力。
3.新城市社会学的创建它是运用韦伯的理论研究英国城市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英国学者雷克斯和帕尔是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了韦伯的科层制、市场情境理论,研究城市社会冲突。
雷克斯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阶级冲突和国家都与城市转变为被创建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住宅对阶级形成和阶级冲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整个城市中有住宅的阶级和无住宅的阶级、住宅好的阶级和住宅差的阶级之间,因住宅产生的斗争造成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冲突。
帕尔研究指出,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城市资源的分配是由拥有权力的科层制官僚决定的,一群掌握住宅市场和科层制运作机制的人控制了城市资源分配。
城市是一社会和空间体系,因此城市资源也含有地理空间的成分,此类资源的分布,无法同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团体所占有,能占有良好位置者使用各项设施上自然比他人有优势。
正由于此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城市内社会冲突才不可避免。
二、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的启示(在城市建设与城市气质中)以上对城市社会学发展基本轨迹的阐述表明:城市社会学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城市问题引导和推动城市社会学研究和理论创建。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正是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并且创立了不同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这对我国城市社会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
从而促进城市的建设。
启发: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不是从既有理论出发,而是从我国城市社会现实出发,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具体而又深入地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创立中国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这不仅是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对世界城市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积极贡献。
城市是相应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合中心,人群居住和工作的密集之地,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从城市社会学的文化视角看,城镇、城市、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三个逐步递进的空间和文化形态,而都市是目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高级形态。
在都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经济的全球化的“物质基础”的积淀和飞跃,可必然也要求都市“精神内蕴”的营构和建设。
都市文化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
1998年,上海师范大学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学院的学术机构“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率先在国内进行这一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并且多次成功地举办了“都市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如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往城市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冷静面对快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所潜藏的诸多风险与挑战,从而更加理性、科学地谋划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政策。
20l0年11月12日,“城市发展与社会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世博会刚刚落下帷幕的上海召开,国内16余住专家、学者云集于此。
这无疑是主办者对这一重大国际性社会活动有心为之的理论延接与气场置换。
本刊特辟专栏,约取几篇优良之作刊登,与学界同仁和读者共享。
城市的规划机制同市民的生活经验之间如何发生冲突和相互影响进行的一个探索,而在对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经验的对立面的城市规划机制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文章则是站在客观实证主义者的角度上来分析城市的生存现象。
然而,这种相互影响的形式和本质正是社会与公共政策两种理念相互碰撞所体现出来的主旨。
在对技术性的程序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人们不经意间忽视了政治冲突和社会解决机制。
三.城市社会学中的女性视角女性弱小、附庸的传统角色在城市多元的、不再以体力决定职业与社会角色的新生活秩序面前发生了变化。
“她们在城市里谈钱论价、参与政治动荡、挑战社会正统观念,努力让自己在现代生活的猛烈旋涡中游弋自如,将自己变成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客体,也是其主体,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多么崎岖不平。
”总之,没有女性解放运动,没有女性主义,就没有城市。
城市也引发了诸多的妇女问题。
如果说城市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女性觉醒创造了条件,那么同时,城市也引发了妇女问题,使妇女生活的某一方面恶化,或者使部分妇女陷于困境。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女性并未成为必然的受益者。
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性移民,因其年轻健壮、工资价格低、顺从好管理等特点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同时她们也经常要以健康受损、推迟结婚为代价。
目前,在中国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女工劳动保护问题十分突出,私人企业与外资企业老板对女工的安全生产与健康问题十分漠视,并对女工的结婚与生育进行严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