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著作权的保护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公民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著作权。
它的主体是作者和网络管理者,客体是以数字信号为形式,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
从作者方面看,他是指作者对其依法创作的作品享有的专有权。
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互连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得到快速发展,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化。
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一个利益巨大的经济部门,传统的著作权人希望将其对传统作品的权利自然延伸到网络上,网络上的既得利益者则希望网络上的权益能得到传统著作权的扩大保护。
网络著作权的纠纷也随之而起,大量出现。
网络著作的存在和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和趋势所在,它的存在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法定性
法律对于相关著作权的确定晚于相关的司法实践。
这是因为法律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变化,从网络出现一来,知识产权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一个就是知识产权的法定性受到挑战。
作品上网后,成为网络上的共有产品,任何人只要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得到该作品,而关于网络上著作权利益调整的法律,却没有及时出现。
在法律确认网络著作权的地位之前,司法实践不得不援引大量的以往的著作权理论。
二:地域性
正是由于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应该在哪个领域有效都是不确定的,所以说,网络著作权正是因为网络国际的跨国性和广泛性造成的地域性的不明显更加增加了网络著作的不安全性和漏洞,这是客观上的缺陷和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专有性
著作权的专有性是指他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或者法律许可,不得使用和享有该项著作权。
由于著作权不排斥他人创作类似或者雷同的作品,所以相对于专利和商标而言,著作权的专有性相对弱,但是这不等于著作权没有专有性。
四:表现性
传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如书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报纸,但是随着“网络超文本结构”的出现,有学者建议增设立一种新的作品类型。
不管结果如何,总的说网络著作权的表现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区分著作权类型的意义。
所以说,网络著作权相对于传统著作权而言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在法定性、专有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
资料显示,近几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纠纷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
由于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理念与保护著作权人利益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冲突,涉网络诉讼中与侵权著作权相关的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比较有代表性的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地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1999年的统计,受理的与互联网相关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就占全部网络案件的70%。
(中国法院网《网络著作侵权行为的地域管辖》)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共享世界,诚然,如果对知识产权过度保护,会违背网络共享与自由的精神,会窒息借鉴与创新,走到著作权保护的反面。
毫无疑问,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是完
全必要的,否则网络服务大众的功能势必受到限制,也徒增不必要的争端。
但就我国网络著作权的司法保护现状来看,国内已经出现了大量因为网络侵权而一夜暴富的侵权人,但迄今尚未出现因为成为“网络写手”而一夜发达的著作权人,所以,我国网络著作权不是司法保护过度,而是保护不力,尤其是各大型门户网站对著作权人采取的是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方式,现在该是要求他们还债的时候了!因此国家尽快出台更为具体、有效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著作权的司法保护,迫在眉睫。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网络著作权也存在这不完善的一方面,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法律对网络著作权的确定滞后于相关的司法实践。
网络著作权侵权是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在相关法律和法规没有出台、完善前,在法律确认网络著作权的地位之前,司法实践已经援用以往的著作权理论做出了大量判例。
但是,由于很多法律概念模糊或者存在法律空白,司法审判中常常无法可依,法院的裁判也就无法令人信服,因而争议颇多。
网络著作权的保护与完善
网络数字空间的信息资源以非线性结构存在,容易被复制和传输、压缩并被多次利用,因而给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传统著作权的许多概念在网络环境中受到了冲击,例如对于“发表”、”复制”、”发行”等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对于”合理利用”原则的适用范围的重新认定。
在网上,对于著作权人、侵权人和侵权的确认也比以前更加困难。
网络著作权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其不须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也不要求发表或登记,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权利,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
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
在网络环境下,未经版权所有人、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许可,不得将其作品或录音制品上传到网上和在网上传播。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认网络传播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明确规定了对著作权人的上网权给予保护。
当作者依法将其作品上载后,访问者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作品,但假冒他人作品,或未经权利人许可,对他人作品进行篡改和消除,则构成侵权行为。
但网络信息很容易被他人复制、篡改和消除,从而造成对权利人的极大损害。
对此,一是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著作权的管理规范;二是从责任制度上着手,即在无从追究真正的侵权人的情况下,追究网站、网络在线服务商的共同侵权责任。
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上传的网络作品的信息进行数字水印,其复制,下载等过程全程跟踪等技术保护,可以有效的打击盗版等侵权行为。
四是构筑网络道德体系,道德是凭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来作用,规范人的行为。
加强人们在网络中内心的自我约束力,来达到防止网络侵权的事前预防。
网络著作的另一弊端就是盗版泛滥,某些拥有强大资本、技术和人力优势的企业,视盗版为谋取暴利的手段,把盗版从散兵游勇状态变成分工有序、结构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这些从事盗版的企业甚至在传统盗版模式之外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新类型盗版,包括利用网络搜索间接侵权、以假搜索方式提供侵权内容、恶意深度链接、通过贴吧、文档交换等方式怂恿网友上传侵权内容等等。
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一下几点加强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
一、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代表、法律界人士组成的创意产业侵权行为认定委员会,强化对网络侵权的界定,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清晰、严格的网络侵权标准。
二、发挥网络法律专家的作用,填补我国著作权法中目前有关制止网络侵权的法律漏洞。
明确网络侵权的范围和内容,达到以一个普通人的认知能力,也可以发现并举报网络侵权的切实效果。
三、修订著作权法中有关网络侵权的处罚条款。
加大惩罚力度,对盗版行为恶劣、侵权程度严重的侵权人,使用刑法进行处罚。
提高侵权人的盗版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盗版。
四、建议司法机关降低网络侵权的立案门槛。
法院可以发调查令要求网络主管机关提供侵权网站的信息。
即使无法查清侵权网站的实际经营人,法院通过确认侵权并判决关停侵权网站,网络著作权同样可以得到适当保护。
五、强化中国互联网行业协会、文字著作权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出具鉴定报告等方面的法定地位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