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天然药物化学 第五章 蒽醌类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 第五章 蒽醌类化合物
三、溶解性
• • • •
游离蒽醌 极性小,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不溶于水 蒽醌苷 极性大,易溶于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能溶于水 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羟基蒽醌及苷 可溶于碱性溶液,用于提取分离
O COOH HO
O OH
用于提取、分离 > > 四、酸碱性 提取—碱溶酸沉法 O O (一)酸性 O 分离—pH梯度萃取法 H H 蒽醌类多具有酚羟基、羧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
(二)醋酸镁反应
第三节 提取和分离
一、提取 (一) 有机溶剂提取法
醇提取法
游离蒽醌:酸水解,有机溶剂提取
(二)碱溶酸沉法
二、 分离
(一)蒽的分离
pH梯度萃取法
色谱法
第四节 鉴定
一、薄层色谱 二、纸色谱
第五节 结构测定
四大波谱: 紫外光谱(UV) 红外光谱 (IR) 核磁共振谱(NMR) 质谱(MS)
O
O OO
(二)碱性
用于检识 由于羰基上的氧原子具有微弱的碱性,能 溶于浓硫酸中生成烊盐。
五、显色反应
(一)碱液呈色反应
羟基蒽醌及其苷类。 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或紫红 色。 机制:电子传递过程,形成 新的共轭体系。
• 羟基蒽醌类 (三)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 橙红、紫红或蓝 紫色络合物。 • 机制:形成金属 • 蒽酮类化合物 络合物 • 颜色范围广 • 机制:生成物有较长共轭体系
大黄、虎杖、何首乌、 决明子等中有泻下 作用的1,8-二羟 基蒽醌衍生物均属 大黄素型。
大黄素 茜草素
蒽酚(或蒽酮)不稳定,易氧化 成蒽醌,因此蒽酚(或蒽酮)衍 生物一般只存在于新鲜植物中。
2.蒽酚或蒽酮
蒽醌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 蒽酮。柯桠素(chrysarobin)属于此类衍生物。
O Sn HCl OH O
O
蒽醌
OH OH OH
蒽酚
OH O OH
蒽酮
CH3
CH3
柯桠素
大黄酚蒽酮
3、二蒽酮 例如大黄及番泻叶中致泻的主要有效成分番泻 苷A、B、C、D。
glc O O OH
glc O O OH
H
H
COOH COOH
H
H
COOH CH2OH
glc
O
O
OH
glc
O
O
OH
番泻苷A(反式) 番泻苷B(顺式)
OH O O O
蒽醌类化合物酸性强弱规律如下: > > 含有羧基的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 醌类化合物母核上β -羟基的酸性强于α-羟基。 O H 酚羟基数目增多,酸性增强。 H O O O O O-羟基 O O 酸性顺序: -COOH > 2 个以上β 羟基> 1 个β .. HO >2个以上α-羟基> O 1个α-羟基 依 次 可 溶 于 : 5%NaHCO3 、 5%Na2CO3 、 1%NaOH、5%NaOH水溶液
番泻苷C(反式) 番泻苷D(顺式)
OH
O
OH
HO HO
CH3 CH3
OH
O
OH
金丝桃素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性状 形态
颜色
游离蒽醌:多为结晶 蒽醌苷:多为无定形粉末 大多数有色,颜色随酚羟基等助 色团数量增多而加深。 一般呈黄色至橙红色
荧光性
多数有荧光
二、升华性
游离蒽醌有升华性 提取、鉴别
第五章 蒽醌类化合物
醌类
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已二烯二酮类化合物。
分类 分布
在植物界分布较广泛,集中分布于蓼科、茜草科、豆科、 鼠李科、百合科等植物中。 天然药物如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番泻叶、芦 荟、茜草中有效成分均为蒽醌类。
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
•
•
生物活性
泻下、抗菌、抗癌
第一节 结构类型
蒽醌类
蒽醌 依羟基分布
蒽酚
OH
蒽酮
O
二蒽酮
大黄素型
两侧苯环上
茜草素型
一侧苯环上
H H
1、蒽醌类
O 8 7 6 5 9 10 O 4 1 2 3
1、4、5、8 — α位 2、3、6、7 —β位 9、10 — γ位,又称中位
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的分布情况,可将 其分为两种类型:大黄素型、茜草素型。
第六节 实例
大黄中游离蒽醌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OH O OH
R1 O
R2
R1 大黄酸(rhein) -H 大黄素(emodin) -OH 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 -H 大黄素甲醚(physcion) -OCH3 大黄酚(chrysophanol) -H
R2 -COOH -CH3 -CH2OH -CH3 -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