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就业歧视大学生如何做王建军(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就业岐视是人才不能承受之重,文内对大学生就业岐视的前景和大学生岐视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大学生就业岐视的原因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的价值,社会和公平正义提出了大学生理应成为反就业岐视的主力军。
[关键词]就业岐视反就业岐视就业能力反就业岐视运动一、大学生反就业歧视的背景大学毕业生的连年剧增,社会就业难的现实状况,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一环,这些都构成了大学生反就业岐视的背景。
(一)大学扩招从1999 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2000年的已达到117 万;2005 年高校毕业生338 万人;2006 年413 万人;2007 年高达495万人;2008年更是559万;全国普通高校2009届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而预计到2010 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更高达652 万左右,但每年有超过30%的毕业生无法实现顺利就业,就业形势有更加严峻的趋势。
(二)就业难当今中国进入经济转型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工业产业向集约型知识经济转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到对人才的需求上就是要求人才多层次化。
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的同时,面对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及08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袭击的复杂情况,面对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大学生的就业难日益凸显。
(三)高等教育的价值王枬认为教育有两个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和发展个体,教育对社会的功能上表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都有着巨大的的提升和促进等正向功能。
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第一,培养人才;第二,发展科学;第三,直接为社会服务,可见高等教育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更是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对服务社会和发展个体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这个直接现实的转化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大学生和人才入人才的巨大劳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这就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
所以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的一环,然而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体现了党的“人才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胡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那样:“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大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而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顺利就,势必影响社会的逢君之恶;它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尽管大学生上学要交一定的学费,但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还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个人所交的培养费用也只占培养成本的1/4到1/3,因此,只有实现大学生积极的、合理的、充分的就业,才能够实现教育投入的有效回报和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效益。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一)就业歧视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的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 号公约)对“就业歧视”作出明确的界定,所谓“就业歧视”就是“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剥夺或损害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
这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在就业和职业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得采取法律禁止区别,从而对当事人就业和职业的机会平等造成损害,这样的行为,一般认定为歧视。
二是法律禁止歧视的主要领域有种族、肤色、宗教、民族血统、性别、社会出身等。
第三,如果用人单位出于工作职业本身的内在需要作出的区别或优惠就不是歧视。
另外,会员国政府在同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以及其他的适当的机构协商以后也可以把其他形式的区别、排斥或优惠视为歧视,只要这种做法会产生剥夺或者损害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平等。
一般还包括:残疾人、年龄、健康方面及性取向等方面。
就业歧视就业歧视是目前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纵观我国的就业市场,与国际就业岐视相比还具有特殊性,基本没有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三种岐视形式,但歧视性条款比比皆是, 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 除了姓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这些各国都存在的就业歧视形式之外,我国还有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 、疾病岐视、社会关系岐视、政治型岐视等等特殊的就业歧视表现形式, 引起劳动者的极大反感。
深受其害的首先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 他们受到年龄等方面的歧视; 其次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他们受到户籍方面的歧视;再次是女性劳动者, 他们受到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找工作难是普遍现象;最后是低学历毕业生, 他们是学历歧视的最大受害者。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分类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歧视可谓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用人单位在非全日制学历、性别、身高、年龄、外貌、地域、户籍,甚至酒量、属相、血型、姓氏等与工作岗位无关的项目上设置了多重就业门槛,不仅企事业单位奉行就业歧视政策,就是政府招考公务员也是如此,让不少大学毕业生望职兴叹。
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没有合法的目的和原因,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其目的或作用在于取消或损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的主要表现1.是地域歧视招聘广告上“限本地生源”、“要求本地户口”等条件常常让外地毕业生望而却步,特别是去大城市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最容易遇到的就是地域歧视问题。
户籍制度是造成地域歧视的主要根源,尽管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取消户口等指标的限制,但是“优先录用本地生源”等地域歧视观念仍根深蒂固。
2.是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男性多于女性比例;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写明性别,但实际不打算招聘女性,以隐藏的手段欺骗女性;更多的则是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得到的基本权利,如婚姻权、生育权等,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
3.是经验歧视为了节约培训成本,用人单位大都愿意聘用有工作经历者,一上岗便可以独当一面。
可是刚跨出高校门槛的大学生怎么会有用人单位要求的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呢? 是然有的职位对经验的依赖性并不高,只要经过短期的接触或培训就可胜任,但是大学毕业生在经验这条门槛前的就业道路是一片荆棘、处处碰壁。
4.是学历、学校歧视翻开众多招聘广告,很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动辄以硕士、博士为硬性标准,实际上大专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非要硕士毕业生,造成无谓的人力资源浪费。
一方面有的企业对名牌大学情有独钟,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有的企业对名校的理解也从“211 工程”的百所高校缩减到“985 工程”的三十余所高校。
另一方面也有企业患上“名校恐惧症”,认为名校的毕业生不安心工作、易跳槽、留不住,干脆“封杀”,一个也不进。
5.是相貌、体型歧视在挑选求职者时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会对身高作出硬性规定,未达到“标准”的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尽管身高基本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非工作能力的缺陷,但上至国家公务员的选拔录用,下到一般用人单位招聘,对身高基本都有限制规定。
还有的用人单位不是以才录用而是以貌取人,6. 疾病歧视我国目前乙肝携带者超过1亿人, 乙肝病毒携带者毕业后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很多用人单位只要在体检时发现员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就会以各种理由辞退员工。
虽然有的人很有工作能力, 但因携带乙肝病毒被雇主无情地拒之门外。
2003 年12 月, 安徽求职者张先著因携带乙肝病毒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没能被录取,一气之下, 他把人事部门告上了法庭。
最后, 张先著胜诉, 通过法律手段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也促成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的修订。
7.婚姻歧视由于我国研究生的逐年扩招,每年有大量硕士,博士生参加招聘会,所以上婚姻歧视的问题也凸现出来。
有些招聘单位明确提出只不招收已婚职工,因为他们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家庭而非工作上。
更有甚者, 有的单位要求职工不得谈恋爱, 因为恋爱的人们可能会用办公室的电话煲电话粥, 有时候还会以各种理由请假去约会。
8.政治型歧视所谓政治型歧视,就是根据劳动者政治观点的不同所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剥夺或损害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此种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弱化。
首先政治型歧视是计划经济的痕迹,其次,因为党员严格的选拔程序,在统计意义上,党员比非党员思想进步,素质高,责任心强。
不可否认,党员比非党员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特长或优点,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拔人才,应该是能力优先,不应该以非经济的个人特征来招聘员工。
否则会造成效率的损失,损害社会的公正、公平。
9.关系岐视在我国公司招聘还有关系歧视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岐视,在大学生就业歧视中表现的尤其严重。
一是,很多事业单位只招收有社会关系和打过招呼的毕业生,而其他没有背景的学生就成了这场招聘游戏的牺牲品。
关系岐视严重的滋生了腐败和权利的不正当运用。
二是,在填写工作申请表时,要求填写主要社会关系,而没有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的毕业生是很难被录取的,原因是“工作的需要”,如银行,保险业等,没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你就不能创造很好的业绩,也就为企业单位带来利润。
(三)大学生就业岐视的集体无意识在走向权利时代的今天,公平就业权是宪法赋于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因为就业和工作是一个人为社会服务的义务,更是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要种权利。
但漠视甚至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大学生就业歧视仍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所谓“集体无意识”,并非仅是指人们意识不到的东西,更是指一种广为流传的被无数次事实证明的同类经验,在某一特定群体心理上所形成的积淀。
而其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正是因为有着相应的深刻背景以及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现在许多大学生从长辈哪里传来的经验就是“这是一种潜规则”,“胳膊是扭不过大腿的”。
寻根溯源,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集体无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认知意识缺乏。
二是政策制度缺位。
引起大学生就业歧视“集体无意识”的制度缺陷表现在多个领域。
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城乡形成一堵无形的墙;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广等。
有些就业政策本身也存在制度缺位的问题。
三是法律法规缺失。
四是缺乏司法救助的有效途径。
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集体无意识”的主要途径求职者集体无意识,但是政府不能无意识,法律更不能无意识。
所以要改善大学生就业歧视大气候,求职者改变“集体无意识”的求职心态无疑是必要的,而伸张公平就业的法律精神更是时代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