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基本知识及常用中药PPT课件
中药基本知识及常用中药PPT课件
-
15Biblioteka 类药材• 作为皮类中药材80%都有利水消肿, 治疗皮肤水肿、皮肤湿疹、疥癣的 作用,有很多皮类的药材都是以治 疗皮肤病为主。
“以皮治皮”。
-
16
果实种子类中药
• 果实类 • 种子类 •胚 • 加工品 • 发了芽的种子
-
17
• 从中走下、温中行气:砂仁、草果、草 寇
• 走里利尿:车钱子、冬葵子、地肤子 • 降气化痰:苏子、菜箙子、白芥子 • 杀虫消积:槟榔、榧子、使君子
• 复叶—小叶片—番泻叶
• 全叶—荆叶
• 带茎枝叶——侧柏叶
• 带柄叶——荷叶蒂、- 棕板
12
• 植物的叶、花一般生长在植物体的上部或 顶部,有伸展向上的生长趋势,其入药, 功效多有上行、向外、透发之意,故可升 发、疏散外邪。
“植物的叶、花入药,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13
茎木类中药
• 茎藤:川木通、关木通、海风藤、大血藤、 鸡血藤
• 润肠通便:瓜蒌子、桃仁、杏仁、火麻 仁、郁李仁、柏子仁
-
18
果实种子类中药
• 整个果皮:大腹皮 • 部分果皮:枳壳、陈皮、橘红、青皮 • 果核:桔核 • 果蒂:瓜蒂 • 宿萼:柿蒂 • 维管束:橘络、瓜丝络 • 发芽的果实:稻芽
-
19
• 《本草从新》指出,“凡轻虚者浮而升, 重实者沉而降”。植物种子、果实类的 药物就有内实质重的特点,成熟后落地 入土,因此在治疗上有向内、向下的作 用趋势,对人体的中下焦疾病有明显的 治疗作用。
• 形质:形体部位、生长趋势、颜 色、质地
-
4
四气:寒、热、温、凉
• 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治疗热证的药 物属于寒凉药;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 热药。
•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 常用于阳证、热证;寒温药多具有回阳、 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
-
5
五味:酸、苦、甘、辛、咸、 (淡)
中药基本知识及常用中药
晋中市卫生学校 宋立富
-
1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
2
•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 制剂,分析作用机理,指导临床 应用。
•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 品(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 中药的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 药物的形质和入药部位等。
-
3
中药的自然属性
• 性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 归经
“种子、果实类中药有向下向内的作用”
-
20
• 泻下逐水:千金子、巴豆、牵牛子 • 补益肝肾:山萸肉、枸杞子、覆盆子 • 理气化滞:佛手、香橼、枳实、枳壳 • 从上达下泻三焦之火:栀子
-
21
矿物药材
• 自然铜 • 朱砂 • 石膏 • 伏龙肝
-
22
全草类中药
• 全植物体:细辛、金钱草、紫花地丁、 车前草、蒲公英
• 性状鉴定:常呈锥状,棒状,团簇状, 丝状和粉末状,鉴别时以花朵入药者要 注意观察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数目及其着生的位置(如槐花),形状, 颜色,被毛,气味等。
-
11
叶类中药
• 完整叶:叶片、托叶、叶柄
• 鲜叶——苦竹叶、苏叶
• 干叶—单叶—大青叶、蓼大青叶、枇杷 叶、
•
罗布麻叶、枸骨叶、艾叶
-
28
中药处方中先煎之品种
• 生石膏、生磁石、紫石英、紫贝齿、生 龙骨、生龙齿、生寒水石等矿石类;
• 制草乌、制川乌、黑附片等有毒类、 • 生石决明、珍珠母、龟甲、鳖甲、生牡
蛎、生蛤壳、生瓦楞子等贝壳类; • 鹿角霜、生牛角丝。
-
29
中药处方中后下品种
• 薄荷、广藿香、佩兰、砂仁、豆蔻 • 苦杏仁、香薷、鈎藤、鱼腥草 • 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
• 地上部分:鱼腥草、淫羊藿、金钱草、 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 茵陈
• 带叶茎枝:麻黄、石斛
-
23
动物的某一部分
• 角类 • 鳞甲类 • 骨类 • 贝壳类 • 脏器类 • 全体类 • 除去内脏的物体
-
24
其他产物
• 生理产物 • 分泌物:蟾酥 • 排泄物:蚕沙、五灵脂 • 其他生理产物:桑螵蟏、蝉蜕、蜂蜜 • 病理产物 • 珍珠、牛黄、马宝、猴枣、狗宝 • 加工品:阿胶、鹿角霜、鹿角胶、龟甲
胶、 血余炭
-
25
中药材储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 变质现象—物理变化 挥发、溶解、冻结、 潮解、风化
—化学变化 变色、走油 • 生物变化 虫蛀、生霉、鼠咬、孵化、发
芽
-
26
中药材的气味
• 极苦 •甜 •酸 • 特殊香气
-
27
中药材的特征性成分
• 含鞣质及多元酚类 • 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类 • 含有机酸类 • 含糖类 • 含挥发油类
-
9
中药的自然属性
• 花叶类药物走上焦入心肺两经,取象很 简单,花叶轻浮在植株上端,心肺也在 五脏上端,二者象相似,故多相同。
• 根茎类的药物多走中下两焦,入脾甚至 肝肾脏器,取质重沉降之象,与相关脏 器在身体下部相近。
-
10
花类中药
• 花的一部分——红花,西红花,玉米须, 莲须,松花粉,蒲黄。
•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 苦能泄能燥,有降泄和燥湿的作用
• 甘能补能缓,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 用
• 辛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 用
•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泄下的作用
•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
6
升降沉浮
•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疾病由 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 有向上的,如呕吐、呃逆、喘促;有向 下的,如泄痢、脱肛、崩漏、带下;有 向外的,如阳起浮越;有向内的,如表 邪不解、热入心包、疹毒内攻等。与之 相适应的药物,就有升、降、沉、浮的 功能。
-
7
升降沉浮
• 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 散寒等作用。
• 沉浮药—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 收敛、清热等作用。
-
8
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 药物在机体内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适 应范围,每种药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 位的病变起作用是有其特殊性的,这种 特殊性叫“归经”。
•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 茎枝:桂枝、桑枝 • 带钩的茎枝:钩藤 • 茎刺:皂角刺 • 茎髓:通草、灯心草
• 木类中药:指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部 分,通称木材。如:桂木 “以枝治肢,以藤-通络、以藤止疼” 14
皮类中药
• 形状 • 表面—外表面,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或
棕黄色 • 内表面,颜色各不相同,如肉桂红棕色、
杜仲紫褐色,黄柏黄色,苦柬黄白色。 • 气味—气味是鉴定皮类药材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