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全册)

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隋朝大运河。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陈。

4、隋文帝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二、知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A、杨坚B、李渊C、李世民D、武则天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5、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A、扬州、北京B、杭州、北京C、杭州、扬州D、广州、杭州6、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的历史贡献邪恶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7、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

隋朝时杭州称A、涿郡B、洛阳C、余杭D、临安8、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C、方便到扬州游玩D、促进经济发展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2 课时1、掌握唐的建立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

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一)、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形成原因:吸取的教训;2、治国思想: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3、治国措施:(1)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

(2)注意“戒奢从简”(3)下令合并,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4、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3、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三、知识拓展1、顺口溜:李渊建糖(唐)留一把(618)2、动脑筋: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吸收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三、巩固训练1、隋朝灭亡的原因()A、隋炀帝的暴政B、大运河的开凿C、农民起义的爆发D、灾荒连年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有()①虚心纳谏②轻徭薄赋③统一文字④北击匈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5、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注意的问题是A重视人才B、减轻刑罚C、善于纳谏D、戒奢从简6、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的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参赛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7、下列王朝定都于长安的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朝④唐朝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8、下列对武则天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B、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C、提拔重用房玄龄、杜如晦D、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9、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①重用敢于直言魏征,虚心纳谏②委派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③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有好关系④派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3 课时1、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及经济上繁荣的表现。

2、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的全盛时期。

【学习重点】开元盛世;唐都长安。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1、政治上(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

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2、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从引进许多蔬菜新品种;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著名的)。

其中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扬州和。

②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城内是居民住宅区,为繁华的商业区3、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后在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907年唐朝灭亡。

二、拓展延伸:1.动脑筋: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答: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好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2.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三、巩固训练:1、“贞观之风,一时复振”是指()A、唐太宗统治时期B、武则天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2、唐朝长安城有严格的布局,其中商业区称为()A、宫城B、皇城C、市D、坊3、唐朝全盛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4、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5、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民族政权并立B、中央集权强化C、繁荣与开放D、封建化起步6、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7、唐代创制的可以随水流转动汲水进行灌溉的工具是A、水排B、耧车C、筒车D、翻车8、唐朝陶瓷业中,色彩艳丽,闻名于世的产品是A、青瓷B、白瓷C、彩色瓷D、唐三彩9、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A、《茶说》B、《山海经》C、《齐民要术》D、《茶经》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道理,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留心道理”的皇帝是A、唐高宗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4 课时【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拓展延伸:1.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同的题型么?答: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学家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答: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若你是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的读书人,在参加进士科考试之前,你主要复习的主要内容A、算学B、诗赋C、书法D、历史4、若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参加进士科考中了第一名,你将被称为A、探花B、榜眼C、状元D、举人5、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善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考试,结果考中。

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武则天6、“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7、在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中,最重要的两科是A、进士、明经B、武举、明经C、进士、武举D、进士、状元8、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经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