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渤海赤潮的历史_现状及其特点

渤海赤潮的历史_现状及其特点

第27卷 增刊2海洋环境科学Vol.27,Supp.2 2008年8月MAR I N E ENV I RONMENT AL SC I ENCE Aug.2008【调查与研究】渤海赤潮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3林凤翱1,卢兴旺2,洛 昊2,马明辉1(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 要:论述了渤海赤潮发生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并且较详实地阐明了渤海赤潮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赤潮优势种类与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重点发生赤潮的海域为:渤海湾、莱州湾、辽东湾西部海域、辽东湾中部海域和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重点发生时间段为:每年的6~8月;主要的优势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叉角藻、红色中缢虫、中肋骨条藻等。

2000年到2006年共记录到赤潮80次,累计赤潮面积约19800km2,年平均发生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是90年代年均值的4.2倍和1.6倍;而且近年来渤海赤潮的发生特点明显呈现出时间段延长、次数和面积增加、分布空间扩大、优势种类增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渤海;赤潮;特点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336(2008)增刊220001205H istory,st a tus and character isti cs of red ti de i n Boha i SeaL IN Feng2ao1,LU Xing2wang2,LUO Hao2,MA M ing2hui1 (1.Nati onalMarine Envir onmentalMonit oring Center,Dalian116023,China;2.College of L ife Sciences and Technol ogy,DalianFisheries University,Dalian116023,China)Abstract:Both the hist ory and status of the red ti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Bohai Sea were discussed,aswell as the temporal2s patial distributi on and trends were described.Further more,the dom inant s pecies and their change trends were als o st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d tide were often observed during the peri od of Jun.t o Aug.and in foll owing sea areas,Bohai Bay,Laizhou Bay,the west coast of L iaodong Bay,the coast of centralL iaodong Bay and nearby Yingkou Bayuquan.The main dom inant s pecies of har m2 ful algal bl oom included Noctiluca scintillans,Phaeocystis gl obosa,Ceratium furca,Mes odinium rubrum,Skelet one ma costatum,etc.80ti m es and about19800km2of the red tide were recorded fr om2000t o2006,which were4.2and1.6ti m es than that of the1990s in frequency and areas.I n recent years,the red tide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 ous in frequency and areas etc.Key words:Bohai sea;red tide;characteristics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鱼虾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的重要渔业资源有40%在这里产卵,素有“鱼虾摇篮”的美誉。

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浅海油田的全面开发,沿海地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海量不断增加,加之近岸海域养殖业,尤其是集约化、半集约化对虾养殖业、网箱养殖业的全面兴起,使得近岸水体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质大面积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明显加剧,导致海洋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危害日益严重,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海域主要海洋灾害之一。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系统资料,论述了渤海赤潮发生的历史、现状与特点,详实地阐明了渤海赤潮的时空特征与趋势、赤潮优势种类与时间变化趋势,以期3收稿日期:2007212202,修订日期:2007207216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重点项目:(NME MC.20072A222) 作者简介:林凤翱(19542),男,辽宁省海城市人,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监测分析、生态环境评价。

 增2 海 洋 环 境 科 学第27卷为渤海赤潮减灾防灾管理提供参考。

1 赤潮发生历史、现状与特点1.1 赤潮发生历史与现状渤海最早发现赤潮的记录是上世纪1952年。

根据费鸿年的论述[1],1952年5~6月在黄河口附近海域(37°48′N,119°18′E)发生了最大影响面积达1460k m2的赤潮,赤潮优势种为夜光藻(N octiluca scintillans)。

从1952年至1989年的37 a中,渤海还记录到另外两次较大面积赤潮灾害。

一次是1977年在渤海湾海河口发生的较大规模(560km2)[2]、持续时间长达50多d的微小原甲藻(P rorocentrum m ininum)赤潮,该次赤潮对海洋渔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正是由于这次赤潮的严重危害,使得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始对沿岸海域赤潮灾害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另一次大面积赤潮是1989年9~10月在河北黄骅市、唐海县及天津塘沽沿岸海域发生的赤潮[3],赤潮优势种为裸甲藻(Gym nodinium s p.),其面积达1300k 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渤海从有赤潮记录以来截至2006年底,总共发现赤潮110次;赤潮累计面积约40700k m2。

其中,在1952年至1989年的37a中,渤海共记录到赤潮3次,累计赤潮发生面积3320km2,平均每年发生赤潮接近0.1次,平均每年赤潮发生面积约90km2。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渤海赤潮发生的频率和面积明显增加,10a共记录到赤潮27次,赤潮面积累计17530k m2,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7次,每年发生赤潮面积超过1750km2,分别为1952~1989年期间的27倍和20倍。

进入本世纪以来,渤海发生赤潮的频率和面积进一步明显扩大,从2000年到2006年的7a中共记录到赤潮80次,累计赤潮面积约19800k m2,平均每年发生赤潮11.4次,赤潮面积2830k m2,分别是90年代平均值的4.2倍和1.6倍。

1.2 赤潮灾害特点本世纪以来(2000~2006年)[4~6],渤海赤潮灾害明显呈现出发生时间段延长、发生次数和面积增加、分布空间扩大、优势种类增多的发展趋势。

赤潮发生区域已经从近岸局部海域向整个渤海近岸海域蔓延。

近年来发现的赤潮具有如下特点:1.2.1 发生时间段延长上世纪9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较大面积赤潮多发生在每年的6~8月,赤潮每年的主要发生时段为3个月。

而进入本世纪以来渤海赤潮的发生时间段明显延长,4~11月均有赤潮发生,赤潮最长发生时段达8个月。

例如,2006年10月22日至11月5日在河北黄骅附近海域就发生一次大面积(1600km2)球型棕囊藻赤潮。

1.2.2 赤潮发生次数、面积增加、分布空间扩大尽管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发生了渤海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两次赤潮(1998年9月,5000 k m2;1999年7月,6330k m2),但从进入本世纪以后每年赤潮的发生次数和面积,仍可以看出赤潮的明显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发现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是90年代平均值的4倍和1.6倍。

此外,赤潮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赤潮主要发生在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海域以及辽东湾秦皇岛和芷锚湾附近海域,进入本世纪后发生赤潮的空间明显扩大,尽管重点海域仍主要在上述海域,但在辽东湾顶部的辽河口附近海域、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葫芦岛近岸海域也多次有赤潮发生,其空间分布有从近岸局部海域向整个渤海近岸海域蔓延的趋势。

1.2.3 优势种类增多、有毒有害种类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前,渤海赤潮优势种类主要是夜光藻,此外叉角藻(Ceratium furca)、裸甲藻和微型原甲藻为优势种的赤潮各发生1~3次。

进入本世纪以后,赤潮优势种类明显增多,除了夜光藻、中肋骨条藻(S keletone m a costa tum)以外,一些对海洋生物有毒害作用、甚至可能会产生贝类毒素的种类也纷纷出现。

例如,球型棕囊藻(Phaeo2 cystis globosa)、米氏凯伦藻(Ka renia m iki m otoi)、利马原甲藻(P rorocen trum li m a)等。

2 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如上所述,渤海赤潮灾害的时空变化具有发生时间段延长、发生次数和面积增加、分布空间扩大等特征和趋势。

2.1 时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如表1所示,渤海每年发生赤潮的重点时段为6~8月,近年来赤潮发生的整体时间段有所延长。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赤潮发生时间有所提前,有时在4月份也会出现小面积的赤潮;另一方面赤潮发生时间又有向后延迟倾向,有时10月底、增刊2林凤翱,等:渤海赤潮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增3甚至11月上旬也会有赤潮发生。

表1 渤海每年各时间段赤潮发生次数、累计面积和比例Tab.1Nu mber and coverage area of red tide events in Bohai Sea during certain peri od every year时间段次数比例(%)面积/km2比例/(%) 6~8月7366.42970073.09月1614.5526012.95月1210.938409.410~11月6 5.51800 4.4 4月3 2.71000.2合计110100.04070099.9 在1952~2006年总共记录到的110次、累计面积约40700k m2的赤潮中,6~8月发现的赤潮73次,累计面积29700k m2,分别占总次数的66. 4%和总面积的73.0%(表1);9月发现的赤潮共16次,累计面积约5260k m2,分别占总次数的14.5%和总面积的12.9%;5月发生的赤潮共12次,累计面积3840k m2,分别占总次数的10.9%和总面积的9.4%;10~11月份发生的赤潮6次,累计面积约1800km2,分别占总次数的5.5%和总面积的4.4%;4月发生赤潮3次,累计面积约100k m2,分别占总次数的2.7%和总面积的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