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感染
※ 病
•脓肿的蔓延途径:
理 ※
1.向骨干髓腔蔓延。 2.沿哈佛氏管蔓延引起骨密质感染。 3.穿破骨密质外层骨板进入骨膜下。 4.骨膜下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间隙。 5.经皮肤破溃形成窦道。 6.突破骺板入关节腔(少见),关节内 反应性积液。
※ 病
•病理改变: (1)脓肿及骨坏死
理 ※
干骺端脓肿 炎性肉芽组织扩展 骨髓滋养动脉炎性栓塞 骨膜下脓肿使骨膜下血管栓塞 细菌毒素
诊
断
• 疾病诊断:①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②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③该区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
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 病因诊断: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获得致病菌 ※早期确诊与治疗,避免发展成慢性骨髓炎。
鉴 别 诊 断
1) 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
2) 风湿病与化脓性关节炎
3) 骨肉瘤和尤文肉瘤
临床表现
• X线:早期:虫蛀状骨破坏、 骨质稀疏 后期: 1.骨皮质增厚、硬化,髓腔不规则 2.死骨形成,周围有透明带 3.骨包壳致密,常有瘘孔形成
△治 疗
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 和消灭死腔,切除窦道,根治感染源。
●病灶清除术: 手术指征: 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窦道流脓者 手术禁忌证:急性发作期,积脓时切开 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尚未充分生成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并且大剂量 应用6-12周。
发病情况
见于3-15岁的儿童 男多于女,4:1 多见于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占60%) 肱骨及髂骨
病
因
致病菌: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75%)、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播散途径:先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过血源途 径播散至病变部位。
金黄色葡萄球菌
乙型链球菌
※ 病
•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 主,表现为骨质破 坏和死骨形成。 •后期以 增生 为主,表 现为新骨形成,成为骨 性包壳。
(新知识)
Ⅱ型:表浅型骨髓炎
骨受累范围
有原发软组织病变,受累骨组织表面暴露
Ⅲ型:局限型骨髓炎
有边缘明确的皮质死骨形成
Ⅳ型:弥漫型骨髓炎
累及整个骨结构
A型:宿主正常
宿主免疫状态
B型:宿主有免疫缺陷
C型:宿主高度免疫抑制
临床表现
•病史:急性骨髓炎进入慢性阶段或低毒感染。 •症状与体征: 1.急性发作时,红、肿、热及压痛。 2.病变不活动阶段,肢体增粗、变形及短缩。 3.皮肤菲薄、色素沉着、瘢痕化,甚至恶变。 4.窦道流脓和排出死骨。 5.急性发作约数月、数年一次。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 包括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 组织的炎症。
复习题
• 二、简单题
1、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答:1.血源性骨髓炎:经血液循环播散。
2.创伤后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骨折手术。 3.外来性骨髓炎: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
复习题
中期-软骨破坏,间隙变窄,
晚期-骨质增生,硬化,间隙消失,纤维性或者是骨性强直。
鉴别诊断
1.关节结核 2.风湿性关节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 4.创伤性关节炎 5.痛风
※治
疗
1.全身治疗:同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2.局部治疗: 关节穿刺及冲洗 关节腔内注射抗生素 关节镜灌洗 急性期 关节腔持续性灌洗 关节切开引流 持续性关节被动活动(CPM) 主动关节运动 恢复期 关节融合术或截骨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慎重)
包壳内有多处开口,称漏孔,向内与 死腔相通,向外与窦道相通。
※病
• 特点: 3.纤维瘢痕化
理※
软组织内纤维瘢痕化,局部 血运不良,修复功能差。
4.流脓窦道
窦道壁周围产生大量的炎性 纤维瘢痕,窦道口周围皮肤 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反生鳞 状上皮癌。
分类(Cierny-Mader)
Ⅰ型:骨髓型骨髓炎
感染源位于骨内膜下
病例讨论
骨与关节化脓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理 化脓性脊椎炎
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病理△治疗
局限性骨脓肿
硬化性骨髓炎
创伤后骨髓炎
化脓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
治疗
第一节 化脓性骨髓炎 (pyogenic osteomyelitis)
定
义
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组织的感染。
4.局部辅助治疗
肢体可作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 起下列作用:
①止痛;
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
③防止病理性骨折。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的结局 (新内容)
1.及时有效治疗后约92%治愈。 2.未及时治疗可并发败血症或者脓毒症,危 及生命。 3.儿童急性骨髓炎一年后的复发率约4%。 4.影响骨骺生长,可产生畸形。 5.术后2-3个月需外固定,否则易发生病理 性骨折。
二、化脓性脊椎炎 (suppurative spondylitis)
分
类
• 椎体化脓性骨髓炎 1.腰>胸>颈 2.血循环播散,直接侵犯,淋巴途径 3.局限于椎体-椎旁脓肿形成-硬化骨形成-骨桥形 成-椎体融合 • 椎间隙感染 1.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强)和白色葡萄球菌 (毒力弱)多见 2.感染途径:手术器械,血循环播散。 3.X线表现
病
理
1. 浆液性渗出期:软骨无破坏,病理改变可逆。 2. 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期:软骨 部分 破坏,病理部 分不可逆,残留部分功能障碍。 3. 脓性渗出期:软骨 全部 破坏,病理不可逆,常 常遗留有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寒颤、高热等,白细胞增高,血培 养阳性。 • 局部表现:关节红、肿、热、压痛与功能障碍, 关节屈曲畸形,甚至脱位和半脱位。 • 化验:关节液外观可为浆液性(清的),纤维 蛋白性(混的)或脓性(黄白色)。 • X线表现:早期-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骨质疏松
骨膜
骨密质
骨松质
骨髓
※ 骨组织≠骨髓
感染途径
1.血源性骨髓炎:经血液循环播散
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肿、毛囊炎、泌尿感染、胆囊炎等
2.创伤后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骨折手术
特别是内固定术后出现的感染
3.外来性骨髓炎: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
异物感染、压疮、糖尿病及动脉硬化引起的溃疡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治
疗
目的:终断骨髓炎由急性期向慢性阶段 转变,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 方法: 1.抗生素治疗 2.手术治疗 3.全身辅助治疗 4.局部辅助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原则: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
一般应用大剂量抗生素3-6周。
•经抗生素治疗后会出现四种结果。
1)在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手术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1) 清除病灶:病灶清除是否彻底是能否能闭合窦道口的关键 2) 消灭死腔:碟形手术 组织填塞 闭式灌洗 庆大霉素骨水泥珠链和二期植骨 3) 伤口的闭合:尽可能一期闭合 Orr疗法—目前很少应用
碟形手术
肌瓣填塞
闭式灌洗
抗生素骨水泥珠链
新进展
VSD
局 限 性 骨 脓 肿
局部、大块或整段骨干坏死
(2)骨膜下新骨形成
骨膜未被感染破坏:炎症刺激骨膜形成新骨,包绕死骨及病灶 远近形成包壳 骨膜已被感染破坏:无新生骨壳形成,可发生感染性骨缺损和 病理性骨折
临 床 表 现
• 全身表现:急性起病,高热、畏寒等,重者昏迷 休克 • 局部表现:局部疼痛及压痛、皮温高,肢体活动 时疼痛。骨膜下脓肿时局部水肿, 穿破后,软组织深部脓肿。
2、简述化脓性关节炎的病理分期。 答:1.浆液性渗出期:软骨无破坏,病理改变可逆。
2.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期:软骨部分破坏,病理部分不可
逆,残留部分功能障碍。
3.脓性渗出期:软骨全部破坏,病理不可逆,常常遗留
有功能障碍。
复习题
三、论述题
急性骨髓炎经过抗生素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应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答:1、在X线平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这是最好的结果,说 明骨脓肿形成以前炎症已经控制,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不需手术治疗。 2、在出现X线平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说明骨脓肿已被控制,继续 使用抗生素治疗,不需手术治疗。 3、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说明抗生素不能消灭骨脓肿,需要手术引 流。 4、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1)致病菌对所用抗生素具有耐药 性;2)有骨脓肿形成;3)产生迁徙性脓肿。应积极性切开引流术。
理 ※
※ 病
•原发灶:干骺端
( 1 )、此处骨滋养动脉为终末 端、血流缓慢 ( 2 )、局部免疫功能缺陷,干 骺端的网状内皮细胞、多核白细 胞 ,T细胞和免疫细胞因子
理 ※
※ 病
•病理演变:
理 ※
细菌在干骺端骨松质内停留 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如充 血、水肿、白细胞浸润等,局部 骨内压升高,引起剧痛,而后白 细胞坏死释放溶蛋白酶破坏骨基 质形成脓肿,脓肿进一步向压力 低的方向扩张。
• 自然病程3~4周,脓肿穿破后
形成窦道,疼痛缓解,体温下 降,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辅 助 检 查
1、白细胞计数,血沉,CRP 2、血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 4、X线:起病2周内无明显异常 早期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 稀疏。干骺区散在虫蛀样骨破坏。死骨: 表现为密度增高阴影。少数病例有病理性骨 折(少见)。 5、CT、MRI、核素骨显像等
2)在X线片出现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3)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 4)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
2.手术治疗
• 目的:①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症状; ②阻止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骨髓炎。
•
方式: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两种。
3.全身辅助治疗
• 高热时降温,补液,补充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