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古诗词阅读训练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 (2 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
(3 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
(5 分) 参考答案 (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2 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 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
(2 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 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1 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 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 的悲切(2 分)。
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 透着漂泊的疲倦感。
(1 分) 4、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
上片,前两句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仿 佛作者也随着浩渺的碧空和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 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
在这种 心情支配下,作者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
这里没有多作说明,点到为止, 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 答:前两句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 光已消磨殆尽,而客尚滞留,本已不胜惆怅,何况那声声杜鹃啼,更引起羁旅之 人无限乡思。
忍听,实际上是岂忍听之意。
全篇主旨于结尾处点明。
赏析: 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
小令不比慢词,没有铺叙,作者复杂的感情,起伏变化的心态,都必须压缩 在不长的篇幅里。
因此,语言必须凝炼集中而又深沉蕴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这首小令就有这个特点。
作者的立足点是楼上,从楼上看四周,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
因为
1/6
是晴天,没有浮云障目,极目远眺,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一同延伸到 遥远的地方,无边无际,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浑然一碧,似乎融进了无 限浩渺的碧色海洋里,境界开阔。
垂,能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如杜 甫 的星垂平野阔(《旅夜书怀》)就是如此。
楼前芳草接天涯。
楼前碧色的芳草随着旷野伸向遥远的地方,伸向天涯。
天 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在古典诗词 中,芳草、春草似乎也和杨柳一样与离别有密切的关系,最早来自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维 《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白居易 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后主更进一步把 离恨比喻为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词: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远在斜阳外,其实都与芳草接 天涯意思相近。
周邦彦将前人诗句 灵活化用, 便成新词。
读着楼前芳草接天涯就可以想象他的乡情旅思也随着 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了。
情思绵邈,无限低回。
在这种心 情支配下, 作者自己告诫自己: 劝君莫上最高梯。
古人的思乡离恨旅愁多因登高、 登楼而愈趋强烈, 王粲登楼而思故土, 杜甫有花近高楼伤客心 ( 《登楼》 ) 之叹, 范仲淹也告诫自己: 明月楼高休独倚。
( 《渔家傲》 ) 欧阳修也体贴对方的心情。
劝慰说:楼高莫近危栏倚。
上述诸人的诗句、词句都紧接着在下文作了或明或暗 的说明。
而此词写到劝君莫上最高梯, 即作为上片歇拍, 不多作说明, 点到即止, 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写因暮春景色而引起乡愁 客思。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这两句都点明时间特点,说明春 天已近迟暮, 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
春光已逝, 客尚淹留, 本已不胜惆怅, 更何况林外子规还在声声唤不如归去! 其声凄苦, 羁旅之人听了更加引起无限乡 思。
忍听林表杜鹃啼,忍听,实际是岂忍听之意。
全篇主旨于结穴处点明。
回头 再思索劝君莫上最高梯的原因,恍然大悟,原来也如柳永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 乡渺邈,归思难收。
(《八声甘州》)。
上文的碧天、芳草、绿竹、落花等物象
2/6
对词中主人公情绪上的触媒作用也不言自明了。
这首的主题很普通,无什么特殊处,而作者写来有景有情,景中含情,将广 阔的空间与推移的时间交相为用,抒写曲折有致,含蓄委婉。
强焕云:美成词抚 写物态,曲尽其妙。
用来评价这首词也颇恰当。
[《浣溪沙》古诗 词阅读训练 ]相关文章: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