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偏见的论战。 巴斯德: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反映了科学家的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辩统一各国科学家为自己祖国的 科学事业忘我工作,力争多出成果,同时又把自己的科 学成果无偿或有偿贡献给世界各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和 全人类幸福服。真正的科学家,首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者,同时又是国际主义者。同样的道理,“科学无国界, 知识有产权”,就是因为知识产权所有者是有国家的, 是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保护知识产权是现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大力提倡的,这既是对知识产权 所有者的尊重,也是对努力追寻科学知识工作者们的激 励。对国家来讲,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性的知识经济浪 潮中赖以生存的砝码,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 水平的间接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得以提高的 重要因素。
对于第二中表现的概述
普遍主义在实践中必须要有民主精神作为主导 性的指导原则。民主化意味着逐步消除对得到社会 重视的能力发挥和发展的限制。民主过程就是通过 政治权威加强调节,必须建立新的专业组织以保护 和扩大机会的平等性。政治机构是把民主价值付诸 于实践,并维护普遍主义标准的“捍卫者”。

诺贝尔奖的历程: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 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 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 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 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 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据此,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 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 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 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 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定义: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 价值的综合体。 由来:默顿在1938 年发表的题为《十七世纪英格 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博士论文中,尽管默顿 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具有一套科学规范乃是科学制度 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不过,这种思想萌芽已经具备了。 例如,在该文中,默顿写到:一旦科学成为牢固的社 会体制之后,除了它可能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它还具 有了一切经过精心阐发、公认确立的社会活动所具 有的吸引力。⋯⋯社会体制化的价值被当作为不证自 明、无需证明的东西。但是所有这一切在激烈过渡 的时期都被改变了。新的行为形式如果想要站住脚 ⋯⋯就必须有正当理由加以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预设了一套新的价值组合。对于新科学来说,也是 如此”。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 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 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违反普遍主义 非学术标准的学术资源分布 学术刊物刊发人情稿 学术职位评聘、科研经费分配,课题审批中的政治、人情 因素 形而上学地对待科学名流 轻信名人的科研能力 拉名人在文中署名 科学沙文主义及标签行为 纳粹德国声称只有雅利安人才适宜科学研究 用行政手段推行学说 给科学理论贴标签

科学的规范结构
——普遍性
【美】R.K.默顿
1.什么是科学?
(1)一组特定的方法,知识就是用这组方法证实的; (2)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性的知识; (3)一组支配所谓的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 (4)以上任何方面的组合。

2.什么是社会? 在社会学界,默顿属于功能主义学派,而且与帕森斯 ( T. Parsons) 齐名,是该学派的领军人物。按照 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多种多样 的社会制度组成。一种社会制度之所以存在,乃在 于它能够满足社会赋予的某种基本需要,即具有某 种功能。反过来,为了完成某种功能,每种社会制度 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结构,即一定的价值体 系。对于科学制度而言,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是其 功能。那么,它的社会规范结构是什么呢? 就是说, 基于功能主义立场,默顿理所当然地要把科学规范 结构研究作为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重点。
表现: ①普遍主义是关于真相的断言,无论其来
源如何,都证实的知识相一致。 ②要求在各种职业上对有才能的人开放。
对于第一种表现的概述
这个标准不依赖于提出这些主张的人的个人或社 会属性。如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也 都与此无关。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 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 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 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 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 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 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 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 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 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68 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 300 周年之际,提供资 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 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 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 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 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 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 ·诺贝尔又提 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 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普遍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对科学成果的 评价标准的依据是实证与逻辑,这个标准是客观的, 而不是主观的,因而是不依赖于特定科学家个体的。 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是平等的,不因出身、性别、 种族、政治倾向而改变。换句话说,实证加逻辑是 检验科学成果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这令我们想起一句很熟悉的论断: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联想到二战期 间德国对犹太科学家的迫害,默顿的“普遍性”一 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在博士论文发表的同一年,默顿写下了《科学和社 会秩序》一文。这篇论文首次引入了“科学的精神 特质”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 束科学家的规则、规定、习俗、信仰、价值和预设 的综合体”。接着,1942 年默顿便发表了他那旨在 具体阐明科学规范的《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为 此,默顿声称:“1942 年论科学的精神特质的论文, 它是相当快地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引导出来的。 他 在 1969 年 发 表 的 “ 科 学 家 的 行 为 规 范 ” 一 文 ( "Behavior patterns of scientists," American Scholar, 1969, 38: 197-225),再次 强调了他关于科学家精神特质的概括。
四条规范中,普遍主义是基础,也最重要。因为一切 科学活动最终都要落脚到科学知识的评价上。而普 遍主义则从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上,为科学的客观 性提供了根本保障。应当说,其余三条都是从不同 侧面服务于保障科学客观性的。另外,有组织的怀 疑和普遍主义都涉及科学检验。两者的区别是:前 者侧重于要不要检验; 后者侧重于怎样检验,即检 验的形式和标准问题。 总之,四条科学规范共同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 方式,塑造着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形成了科学的“精 神特质”,进而为科学的自主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 根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