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8
伤寒沙门菌
痢疾志贺菌
9
三、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10
---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技术密切 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基 本知识,掌握各类与临床有关的微生物特性,通过系统的 检验方法,及时并且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 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病原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病原生 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与免疫机制、致病机制、分布与流行规律 、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等。
----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有一些是有致病性的,例如伤寒沙门 菌、痢疾志贺菌;而还有一部分是正常寄居于人体内,通常情况 下无致病性,只有在人体免疫力降低(肿瘤、疲劳)或微生物进 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时(手术后)才会引起疾病,称为机会致病微 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
22
临床微生物及检验的研究热点:
1、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 2、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4、警惕、研究和防止生物恐怖
23
5、病原生物学检验的自动化 6、病原生物的分子诊断 7、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全面质
量控制 8、病原生物学检验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
24
四、细菌的命名和分类
25
命名原则:
3
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 2、结构简单 3、种类多 4、分布广 5、繁殖快 6、易变异
4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结构、细胞器等结构特点,可以将 微生物分为三个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存活 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主要包括病毒,例如:疯牛病的朊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病原生物感染后患者的特殊症状和体征。 2、病原生物在患者体内的存在部位、形式及其时间过程。 3、病原生物生长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4、病原生物的分类、鉴定特征。 5、患者感染后的免疫反应。
17
承担的主要任务:
1、研究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等方法,提高病原微生物的 检出率。
对于细菌的命名原则,分类学家之间曾有非常大的分歧, 例如,对于链霉菌属的确认,以及它与放线菌属异同的争论就 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争论。最终国际学术界终于确立了具体的 原则。
26
1、命名的目的在于名称的稳定性,防止或杜绝使用可能引起错误或 混乱的名称,防止创造无用的名称。
2、细菌命名法则除藻类和真菌外与植物命名法无关,除原生动物外 与动物命名法无关,即在上述例外的分类单元中,同一名称既可适 用于植物或动物分类单元。
18
2、选择各种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最佳检验方法,探讨各种病原体的 检验程序。
19
3、正确进行各种病原体的快速诊断、药敏试验。
20
4、认真进行检验结果的分析、检验 方法的评价及临床意义的评价。
5、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定期报告分离菌株的耐药趋势, 指导临床用药。
21
6、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和控制。 7、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14
(4)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证明了烟草花叶病的烟草叶通过 滤器后的滤液仍有传染性,在叶汁中存在着一种比细菌更小的滤过 性病原体即病毒 。病毒的发现解释了很多过去细菌培养解释不了 的病因,也推动着微生物检验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15
(5)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 等发明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使得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检 测和鉴定微生物成为可能,同时为新发传染病病原的早期快速特异性 鉴定和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现代微生物学及检验的重大事件 之一。
第一章 概论

微生物概述

病原微生物学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四 四 细菌的命名和分类
2
一、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 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 大数百、数千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 物结构简单,不具有细胞结构或只有单细胞结构,即使 由多细胞组成,结构亦相当简单。
12
(2)19世纪70年代,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德国学者Koch用固体培养基 ,将细菌从标本中分离成单一菌落;1881年他创立了固体培养基划 线分离接种法进行纯培养,使得主要的传染病病原菌被相继发现;后 又创造了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3)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 Christain Gram依据细菌结构上的 差异创立的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 最为经典的一种鉴别染色法,不仅 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同时将细菌 分为两大类:染色阳性菌是紫色, 染色阴性的是红色。革兰染色法为 微生物快速检验奠定了基础。
3、所有分类单元的科学名称必须是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而不管其 词源如何。
4、给分类单元一个名称是提供表示它的手段,而不在于指明该分类 单元的性状或历史。
5、分类单元名称的使用取决于命名模式。 27
命名的规则:
科: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相近的属归为一 科。 属: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它属有明显的差异。表示该微生物主要 特征,如形态(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生理等。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生物在演化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一定性状 特征的实体。凡属同种的生物,均具有共同的基本形状特征。 型:型别划分的指征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性状,如血清型等。 株:又称品系,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细菌的纯培养物,同一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 ,其主要性状应完全相同,其次要性状可稍有差异。
5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仅有裸露的环状 DNA团块 ,无完整细胞器,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6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 染色体,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主要包括真菌、藻类 和原虫。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原微生物学(pathogenic biology)
11
发展简史
(1)16世纪列文虎克制造出原始的显微镜 。1660年意大利人Malpighi应用最原始的 显微镜首先观察到了红细胞。显微镜的问 世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把人类的视觉 从宏观引入到微观,给医学界以极大的帮 助,直接导致了19世纪微生物学等学科的 建立,为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验奠定了基 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