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了2012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我国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城镇化过程对农业人口具有巨大吸引力,当这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之后,我国的城镇化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指出:去年,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

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据此回答问题。

1.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2.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 在小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工业产值D. 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3.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这说明()A.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B. 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C. 城市人口拥挤,物资短缺D. 农村经济的衰败【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B【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故C项不正确。

【小题2】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经济发展,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要以小城镇的发展为重点,故A项正确。

【小题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原因: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市中心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郊区环境优美;二是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故选B 项。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的标志、特点和动力。

4.下图为某城市三种行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该城市规模扩大和地价上涨将导致A. ①、③的用地面积缩小,②的用地面积扩大B. ①、②的用地面积缩小,③的用地面积扩大C. ①、②、③的用地面积均扩大,①扩大得最多D. ①、②的用地面积扩大,部分③用地转变为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分析,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规模扩大,说明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了。

③面积会扩大。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商业活动增多,①、②面积会扩大,所以A、B错。

虽然①②③的面积都会扩大,但不同职能的城市,各功能区扩大的面积多少不同,也可能②或者③面积扩大最多,C错。

城市规模扩大,①、②面积在扩大过程中,必然导致部分原来属于③的用地转变为②,③向离中心更远处扩展,D对。

考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各功能区的变化。

读“某城市地租水平与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题。

5.图中甲地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A. 住宅区B. 行政区C. 商业区D. 文教区6.图中乙、丙、丁三地形成地租小高峰,其共同原因可能是()A. 地势平坦开阔,建设成本较低B. 靠近旅游区,环境优美C. 距市中心较近,交通通达度高D. 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答案】【小题1】C【小题2】D【解析】略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

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

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

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下图所示),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A. 分散中心城区人口B. 加强城市管理力度C. 疏解城市中心职能D. 促进关联产业集聚8.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A.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B.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C. 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D. 完善从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9.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A. 交通枢纽B. 绿地公园C. 医疗中心D. 批发市场【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A【解析】本题考查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

掌握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新加坡人口众多,面积狭小。

由材料可知,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

故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区人口,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的主要目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和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

掌握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的主要目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新加坡的多中心空间体系,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

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和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

掌握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

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

故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是交通枢纽。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读下图,若图中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0.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城市的A. M处B. N处C. O处D. P处11.沿图中EOF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最有可能的是A. AB. BC. CD. D【答案】【小题1】A【小题2】C【解析】【小题1】高级住宅区适合建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处。

如盛行风向上风向,河流上游,靠近文化区或风景区。

故M处合适。

A正确。

【小题2】由E到O距市中心渐近,地价渐高,O点处地价最高。

由O到F,距市中心渐远,但距风景区渐近,故地价先降后升,风景区地价低于市中心商业区。

故C符合。

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题。

12.图中阴影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 )A.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B.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C.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D. 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13.与图中阴影区相比,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区位优势是( )A. 技术B. 交通C. 政策D. 资源【答案】【小题1】A【小题2】D【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图中阴影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图中阴影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区位优势是,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黄河三角洲的优势区位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上题可知,图中阴影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等,而长江三角地区却资源缺乏,所以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社会经济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资源。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读图,回答各题。

14.城市化导致了城区A. 地面径流增加B. 地下水位上升C. 蒸发量增加D. 降水量减少15.为了减轻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A. 适当减少绿地面积B. 扩大城市规模C. 推广使用渗水砖D. 减少城市的降水量【答案】【小题1】A【小题2】C【解析】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

【解答】读图可知,城市化使地面硬化面积加大,下渗量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小;城市化使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增强,降水量增加,A对,BCD错。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为了减轻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城市化使得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绿地面积减少。

【解答】减少绿地面积,不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A错;扩大城市规模,会加重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B错;推广使用渗水砖,有利于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等,故C对;减少城市的降水量很难通过人工措施实现,D错。

故选C。

“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

读下图,回答下题。

16.关于“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A. “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B. “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C. “钟摆族”都是自己驾车上下班D. “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17.设置“潮汐车道”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B. 美化城市道路景观C. 优化配置道路资源D. 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答案】【小题1】D【小题2】C【解析】1.【分析】该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钟摆族”的概念对选项进行分析与排除。

【解答】“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

因此从概念可以看出钟摆族居住在郊县,因此不可能居住在高级住宅区,A错误;“钟摆族”之所以两处奔波,主要是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对环境质量不高,大部分迫于就业或住房压力做此选择,B错误;“钟摆族”大多乘坐公交车或火车上下班,C错误;“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

D正确;故选D。

2.【分析】该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理解潮汐车道的概念结合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钟摆族”的出现,导致上下班时,上行下行车流量差异大,设置“潮汐车道”主要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使交通更顺畅,因此C正确;这种调整不能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没有美化城市道路景观,故AB错误;可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但不是主要目的,因此D 错误;故选C。

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