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山东滕州一中杨厚典【考点突破】“筛选文中的信息”属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考点之一,能力层级为C。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把握原文的主要信息。

比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理以及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能够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所需要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作为一个重要考点,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每年都出现。

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

常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等等。

考查的形式主要有(1)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设题或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叙述,例如从原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依据,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

(2)选择能说明同一问题的数个句子。

全国高考试卷从1999年至2007年一直采用这种形式,一般采用编组形式。

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或事迹、品质或情操等为依据编为6个文句,然后把这些文句编为4组,让考生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整体阅读要领: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4) 论世了解、联想时代背景及相关人物的事迹,有助于理解文章及人物。

解答试题法:“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

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

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不顾语境,往往出错。

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典例调研】【典例1】商衡,授鄜州洛郊主簿。

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

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

后因地震城圯,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

秩满,县人为立生祠。

再辟原武令。

未几,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

衡上章极言,自是被召乃敢进见。

内族庆山奴将兵守盱眙,与李全战,败。

朝廷置而不问。

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

”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

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

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

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

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

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

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知诸帅存殃,招集溃军以须其至。

遂为兵士所得,欲降之,不为屈。

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

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

臣之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

”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商衡性情刚正、无畏无惧的一组是()①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②衡上章极言③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④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⑤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⑥但以一死报国耳A.①②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⑥【分析】①句写的是爱民,②④⑥都是刚正和无畏的表现。

③⑤不是商衡的行为。

【答案】B【知识链接】授、征、辟、拜、迁、累迁、贬谪等为古代官员变动的专门用语,要注意区别。

【技巧点拨】做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典例2】鲦字长鱼,谨约有父风。

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世祖常遣中黄门①朝暮送饘粥。

建武中,诸王既长,各招引宾客,以鲦外戚,争遣致之,而鲦清静自保,无所交结。

帝崩,鲦为复土校尉。

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说。

北海周泽、琅邪承宫并海内大儒,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

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宜敕郡国简用良俊。

显宗并从之。

二年,以寿张国益东平王,徙封鲦燕侯。

其后广陵王荆有罪,帝以至亲悼伤之,诏鲦与羽林监南阳任隗杂理其狱。

事竟,奏请诛荆。

引见宣明殿,帝怒曰:“诸卿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子,卿等敢尔邪!”鲦仰而对曰:“天下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

《春秋》之义,‘君亲无将②,将而诛焉’。

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鸩兄,经传大之。

臣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恻隐,故敢请耳。

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

”帝叹息良久。

鲦益以此知名。

其后弟鲔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鲦闻而止之,曰:“建武时,吾家并受荣宠,一宗五侯。

时特进一言,女可以配王,男可以尚主,但以贵宠过盛,即为祸患,故不为也。

且尔一子,奈何弃之于楚乎?”鲔不从。

十年,鲦卒,赗③赠甚厚,谥曰哀侯。

帝遣小黄门张音问所遗言。

先是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

乡部吏司因此为奸,鲦常疾之。

又野王岁献甘醪、膏饴,每辄扰人,吏以为利。

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

音归,具以闻,帝览之而悲叹,敕二郡并令从之。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二•樊鲦列传》)[注]:①黄门:即指宦官。

②将:做篡夺杀戮的事情。

③赗:读fèng ,送给丧家助葬之财物。

以下四组,分别表现樊鲦“谨慎”和“尽职”的一组是()A.鲦清静自保,无所交结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B.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C.事竟,奏请诛荆帝叹息良久D.弟鲔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鲦闻而止之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分析】A、“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表明孝顺;B、“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不能表现樊鲦的谨慎;C、“帝叹息良久”主要说的是汉明帝的惋惜伤悲【答案】D【技巧点拨】根据每组所列句子,要善于联系上下文,概括所叙事件,判断所列句子表达主人公的哪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注释,理解文章。

【强化闯关】(一)何武者,寿之骁卒也,故为步卒将,戍霍岳。

岳产名荈①,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

民不便,必诉于将。

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

俟薄围②,将申太守,请杀之。

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于寿守,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

”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僚贵吏,皆得辱杀之。

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矣。

乃命劲将勇卒囚武至府。

武固知理可申,然不夺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

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

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乃投石拔距③之类也,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

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

请得以命报。

”居未久,寿之指邑曰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

武请于守曰:“此真某毕命之秋也。

”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间道入枞阳。

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皮)日休曰:武之受谤,不当其刑,况其死乎?如非武心者,纵免死,其心不能无愤也,况感分用命哉?呜呼!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

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春秋弑其君三十六,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

武一卒也,独有是心。

呜呼!今之士事上当职,苟遇谤遭辱无是心者,吾又不知武一卒也。

(唐•皮日休《何武传》)①荈(chuǎn):晚茶。

②薄围:文状聚齐。

③投石拔距:一种练武游戏。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武“遇谤遭辱”而“其心无愤”的一组是()①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②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③此真某毕命之秋也④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

⑤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⑥武一卒也,独有是心。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何武作为步卒将,防卫霍山。

霍山盛产晚茶,很有名。

贩茶的商贩多是强横霸道的百姓,何武到任后,对这些人均予以惩治。

B.何武因受到诬告,被囚禁到州府。

他本知道可以申诉,但考虑到太守的性格,自己一定会受到不应受的刑罚,于是就坦然等死。

C.何武没有受到处罚就被释放,一方面因为面对太守的指责,他没有冒犯;一方面因为他擅长的一些练武游戏被太守所喜欢。

D.何武遭遇诽谤却心无怨愤,能感念情分献出生命,其宽广的胸襟为皮日休所欣赏。

歌颂何武的宽广胸襟也就成了此文的唯一创作意图。

(二)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

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

”师因此奇之。

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

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

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

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

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

州带北山,多有盗贼。

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

”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

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

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

”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

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