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一节: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时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一、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
整理与分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整理建立在一定分析基础之上,但也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
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二)整理和分析要求及时:对资料获得比较系统的把握,而且可以为下一步的资料收集提供方向和聚集的依据。
(防止资料堆积)
(三)分析前的初步整理:如检查原始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对各种资料的来源进行相关检验等。
资料的内容一字不漏记录下来,所有事情都是资料。
二、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线性模式(自下而上):这种模式将资料分析看成一个阶梯,自下而上不断地对资料进行抽象
第一层次:对原始资料进行总结和重新包装
两步骤:1、通过整理分析原始资料建立一个可供分析的文本;
2、对文本进行登录,通过写分析型备忘录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意义解释,
寻找登录类属。
第二层次:对资料进行重新汇集和包装。
做法:通过写分析型备忘录寻找资料的各种意义联系,发现重点和空白点,确认资料主题和基本趋向。
第三层次:对建立起来的有关命题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检验,构建一个可以解释资料整体内容的理论框架。
分两个子层次:
1、对初步的研究结论进行相关检验,对主要命题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
进一步浓缩资料,分析资料中呈现的基本趋势。
2、将资料整合为一个解释框架,描绘出资料的深层结构。
(二)互动模式:各部分相互循环关联。
资料浓缩是资料分析的实质(步骤:提取核心概念-用概念/主题统领内容-有具体事务体现),资料收集之后进行浓缩和展示,导致结论的产生,结论又返过来为浓缩和展示提供线索,结论经论证后可能需要重新收集资料再论证,直到最后资料饱和,结论充实为止。
三、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
(一)阅读原始资料:分析的第一步,阅读熟悉资料的内容,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和相关关系(建议通读两遍)
1、投降的态度
1)对自己“投降”:把研究者自己有关的前设和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让资料自己说话。
资料成了文本之后是有生命的,要注意它的声音。
2)对研究者与资料的互动过程的感受和体悟“投降”:深切体会自己对资料的反应,了解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些资料。
2、寻找意义:可以从不同层面寻找意义,具体选择什么层面捕捉意义取决于研
究的问题、目的、个人的思维方式等,尽可能多层次理解。
语言层面、话语层面、语境层面、语用层面、主题层面、内容层面、符号层面(二)登录:寻找意义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登录来完成的。
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
选择哪些进行登录,整体思路是:很大程度取决于研究的问题,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对研究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选择资料,对资料的分析选择有助于理清研究问题。
登录可以从不同的思考单位入手,也就是根据资料的具体特征进行选择。
1、思考单位:从资料的意义(特性)或资料的语言单位入手;(应该根据研究的要求决定最基础的单位是什么?如果资料很多,研究问题比较宏观,可以从段落大意开始;如果研究的是被研究者的本土概念,那就需要从每一个词语着手。
首次开放型登录的建议从最基础层面开始,对每个词语都认真思考,慢慢扩大到句子、段落等)
2、设码:登录中一个十分重要、具体的工作是找到对本研究问题有意义的登录
码号。
(比如在做一个课堂互动研究的观察时,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问了很多问题老师都没有回答,那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未回答学生问题”这个一个码号来表示这类现象)
1)寻找码号标准:词语或内容出现的频率例如寻找本土概念等;
2)设立码号:考虑码号之间的关系,注意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
(可以进行资料的浓缩,登录的码号也会更加集中,类似于归类)
3)每一个码号都应该有相应的数字或符号(例语言符号)表示。
4)在原始资料的复印件的空白处进行,圈重要词语和短语、利用计算机。
ETHNO、TAP、QUALPRO、The Ethnograph、HyperQual等。
(三)寻找“本土概念”
只要这个概念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就可以被认为是他们的本土概念。
有时候被研究者使用同一个词语也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而表达不同的意思。
还有,语词和概念不要混淆。
如何寻找,如工科女生访谈中一直使用“哥们”,而且说这个的时候面带微笑。
(四)资料分析的系统化
1、建立编码系统
第一轮登录完成以后,可以将所有的码号都汇集起来,组成一个编码本。
按照一定分类标准组合起来的码号系统,反映的是资料浓缩以后的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
作用:
1)将资料系统排列出来,了解现有情况(码号的数量、类型、代表意义和相互
之间的关系);
2)为今后查找码号(特别是码号所代表的意义)提供方便。
码号分类应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可参加波格丹和比克兰的分类标准或者斯伯莱德里的分类标准,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比如我要研究生生互动,登录系统很可能包括:互动的类型、互动的时间、互动的效果等等。
编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调整。
检验现有编码系统是否合适的方法:登录时发现只有很小一部分资料“有意义”、“有用”且只有小部分资料被登录进来,或者登录的内容多、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登录,说明系统存在问题,需要调整。
建立编码系统不仅要检验是否反映了原始资料的“真实”面貌,还要考虑这个系统是否能够在今后自己要撰写研究报告时有效地为自己服务,与自己的写作风格相匹配。
(主题/叙事)
四、资料展示
1.建立图表:矩阵图(一张矩阵图基本上是两种清单交叉而成,以行列形式出现。
下面这个例子:是要帮助我们理解一份大事记,是依时间顺序排列的。
资料的背景是学校改革研究,列出了某学区在四年间实行一项阅读方案期间发生的大事。
先以概念定出了几个阶段,又依据真实事件做了调整。
另外,事件也依发生地点进行分类:包括Smithson学校、其他当地学校、该学区以及该州或宏观层级。
有些事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就被加了一个星号(称之为“气压计事件”),这张图浓缩了10-20页的资料,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流程、发生地以及关联,可做探索性的解释。
网状图:是一些“点或结”的汇集,点是由线连在一起的,如果你要同时强调多个变量时,这种网状图就很有用。
图显示了某学区采用的一个改革案,其中的节点是事件,连结线则表示“一件事跟着另一件事”,这是一个排好顺序的,垂直线显示采用该改革案的规模,水平线显示事件,你可以清楚知道扩展的速度,看出哪一件事特别重要(如1977年8月第一次工作坊),更根本的是,你可以看出:历次的工作坊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机制。
建议资料收集初期只要建立粗略的图表格式,更有经验性的时候再去把原图修改成较固定的样子,要有心理准备,需要经过好几轮的修改,如果要测试一张图表,就把资料录入其中,看是否能纳入所有相关的资料。
2.录入资料: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注意不要过度简化资料,学者给了这样一个建议“要清晰,再加些细节”。
同时,要记得把你填写图表时使用的规则与做决定的原则记录下来:如你的等级和判断是怎么提出的;选择某引述的根据何在等。
3.引出研究结论:简而言之,图表不能自己发言,而分析性文字也不可能不参考图表,自己独撑局面。
4.写分析性文字:写分析性分析会促使你做下一轮的分析,书写开始是发现之旅,然后才是呈现之旅,后又再次带回发现。
书写本身就是分析,是思考。
资料展示可帮你做摘要,并看出主旨或主题。
分析性文字的撰写,可以将研究发展厘清并定型,为图表资料形塑意义,可能也提示你还可以做其他的比较。
这些新发现还会回过头来帮你发现新关系,进而提出新解释。
你所写出来的分析文字可能提醒你还需要整合或调整,从而再进行新分析,而这种再分析能深化原初的解释。
5.继续循环做修改/提出新图表
1)部分排序图表不需要详述变量,已有一些内部顺序,但不是完全井然有序,其目的是发掘并描述某地发生的事情。
脉络图:多数质性研究者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置于特定脉络中才能被理解,意义通常是在脉络之中。
此图是研究者就某高中正在执行的一项阅读改革方案的脉络图,图中显示了角色与群体,教育局人员在图的上方,学校人员在下方,这张图一部分是依角色排顺序,一部分是依权力层级排顺序,里面有名字、年龄、职称等,也有个人之间的关系。
并辅助分析性文字。
2)时间排序图表:依时间及顺序来排列。
事件清单:依照时间段安排一系列具体事件。
关键事件图:列出关键事件
活动记录图:需要描述的活动是具体、反复的,展示一些特定动作,展示过程,显示顺序或层级机构,也很容易让人检验活动的正确性。
决定模式树状图:可以将内在事件与外显事件结合起来呈现,展示当事人的思考与计划。
时间排序表:横栏是时间,纵行决定于研究主题。
3)角色排序图表:将资料依据角色填入图表,反映了这些角色的观点。
4)概念排序图表:概念汇集表(将多个研究问题汇集起来,这个表的背景依旧是对改革的态度,放进了所有回应者以及对四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主题概念图(研究问题有二:问题、策略,进行剖析分类,找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