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锦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辽宁锦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却始终发展缓慢,城市地位也不断下降。

多年来锦州也曾提出各种改革发展的思路。

但却仍然不见成效。

如今中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历史交叉路口,锦州将何去何从?战略宣言● 以问题诊断和自身定位为起点● 建构系统发展战略框架● 建立战略之间链接体系● 推出关键目标的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锦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框架分战略支撑专题最终落实战略实施链1.空间结构2.交通结构6.居住区布局3.产业布局4.商业服务布局5.公共服务布局空间战略布局7.生态结构兴港战略港城联动战略内城重构战略产业空间战略整体空间整合战略区域战略生态保全战略城市形象战略定位与目标总战略SWOT分析规划的目的和要求港城发展研究城市竞争力分析居民居住意向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城市形象研究历史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城市空间现状及发展思路战略起点:SWOT 分析一、锦州城市发展的六大缺位因素:1. 恰当发展模式的缺位:锦州长期禁锢在旧模式的怪圈之中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使企业走不出政府干预和不恰当保护的温床,因此在市场经济气候下抗风浪的能力极为欠缺,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企业行为,甚至是思想方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 “社会病”。

经济发展不力的情况下城市空间又何谈扩张、更新。

面对与昨日一样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对比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怎不叫人心灰意冷。

这是一个旧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城市空间模式围成的怪圈。

2. 手足兄弟支持的缺位:锦州借力不成,被迫独自奋战锦州市处在以北京和沈阳为中心的两大都市圈的中间低谷地带,沈阳大都市圈边缘,长期以来受沈阳城市集聚效应影响,各种资源流失严重。

区域中心地位旧模式下的怪圈全面扩张的生产方式分散的力量,城市空间没有本质性改观空间对未来发展空间准备不足,影响今后发展的竞争力城市空间长期无生气,削弱人的斗志人的斗志低落,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力,生活状态维持于低水平生活缺乏新的需求与目标,空间发展乏力生活生产不断下降,腹地范围也不断缩小。

而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地区5个地级市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列全省最低,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锦州经济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使得锦州在辽西区域中的经济中心地位日渐不稳,辽西其它城市在产业发展和升级、资源的吸引、集聚等方面都对锦州市产生威胁,尤其是葫芦岛、盘锦两市。

近年朝阳、阜新两市也已分别在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上超过了锦州。

缺少了整体实力的优势,仅仅依靠地理区位优势,锦州的区域中心地位正逐渐受到挑战。

特别是1989年的分市,不但扰乱了锦州多年贯彻的城市发展策略,更造成了锦州与新形成的葫芦岛市之间,在众多领域的竞争和冲突,其中最直接的冲突就是锦州港与葫芦岛港的分割发展。

3. 整体空间战略的缺位:城市被自身所围困长期以来锦州所进行过的发展战略研究,大多都是只有战略理论指导而没有空间战略思考,只提发展目标不提发展措施,只有时间点的全面布局却缺乏纵向上的整体考虑。

这些导致了长期锦州城市空间发展上的混乱和无序。

在空间发展方向上缺少了明确的战略性指导,不但分散了在空间发展上突破原有框架的力量,也使锦州的城市发展长期局限在严重受周边自然条件限制主城区范围内。

此外由于明确空间战略的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锦州人民的外向性竞争意识。

锦州行政区内东部地区成为沈阳的直接腹地辽西地区包括锦州、阜新、盘锦、朝阳、葫芦岛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约5.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7.1%,总人口1220.05万(2002年),占全省的29.4%。

2002年5市国内生产总值938.8亿元,仅占全省的16.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695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9.2%,列全省最低,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农业地区”,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主城区空间扩展速度缓慢多年偏安一隅,主城缺乏活力、形象不佳对锦州村镇居民的居住意向调查表明,锦州市区以外县(市)居民居住在老城的意愿较低4. 自身造血功能的缺位:城市营养不良近年来锦州市的经济虽有一定增幅和发展,但对比国内和省内一些城市,则差距显著。

表现为,人均GDP低,非农人口比重低。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高。

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高。

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

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

民营经济发展慢,规模小,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多,贷款多,债务重,人员包袱重,缺少品牌企业。

整体上城市并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基础,不但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也严重的限制了城市进一步吸引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缺少了税收等地方财政的支持,地方政府更是陷入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5. 血脉畅通的缺位:港口与旧城无力互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是盘根树、连理枝,港兴才能市强,市强才能港旺。

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关内外联系的重要节点的锦州市,一直沿交通线东西向自然发展,周边的山体、河流也加强了主城与港城之间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割,同时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发展空间方向上的不明确、以及城市经济实力薄弱、港城之间的联系松散等原因,港城之间并未形成强有力的联系互动。

在锦州人民的心中也从未真正将锦州港及港城看作是锦州城市的一部分。

这种缺位不仅体现在空间联系上、经济联系上,更是心理认知上的一种严重缺位。

2002年省内各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元经济增长乏力,省内地位不断下降锦州市目前刚刚突破人均1000美元,非农人口的比重为36%。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26.2%,而全省平均比例为10.8%,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是43%,比全省高出20%;2002年全市GDP在全省排位第六,其中,一产增加值比重位居第三;而二产增加值比重只排在第12位,为倒数第三;全市二产比重为35.2%,全省二产平均比重为47.8%。

锦州2002年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28户,5亿元以上的仅4户,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加起来共有308户。

发展速度慢,2002年工业增幅为13%,是锦州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

根据港口规模模拟的现状港口腹地,表明锦州港老城与港口之间缺少整体城市空间框架上的轴向联系6. 港口发展的缺位:无法适应海洋时代的竞争港口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的竞争,一个大型化港口必须要以发达的临港工业为依托。

锦州的临港经济特别是临港工业还欠发达,临港工业对锦州港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此外,从港口自身建设锦州港与环渤海地区的大港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港口发展目前存在着“三低”,即综合能力低、设施等级低、专业化水平低,这些问题也正制约着锦州港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的发挥。

如果不改变这些问题,锦州港在未来的发展既无法适应海运增长需求,更无法面对同级港口对港口腹地日渐激烈的竞争。

除以上存在的六大缺位因素外,锦州在城市的发展中还存在着旧城中枢的缺位,以及绿色环境的缺位等问题。

锦州市的临港经济发展不足2003年锦州港及临港经济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2.8%。

在临港的34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6家,港口牵动型企业78家,其中工业企业仅3家。

3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

临港工业数量少、规模小是当前锦州市临港经济不发达,对港口的支撑力不足的突出表现。

在2003年锦州港实现吞吐量1700万吨中,锦州地区的货物量只有500万吨,更多的是靠整个腹地经济发展的支撑。

环渤海港口比较(2003年)序号港口名称等级货物吞吐量(万吨)全国排名1 天津港枢纽港16182 42 青岛港枢纽港14090 53 大连港枢纽港12602 64 秦皇岛港枢纽港12562 75 日照港重要港口4507 116 营口港枢纽港4009 127 神华黄骅港重要港口3115 158 烟台港重要港口2579 179 京唐港重要港口2083 2110 锦州港重要港口1701 2211 丹东港重要港口708 32注:粗体部分为属于辽宁省的港口辽宁西部等地出现的较大范围扬沙天气二、锦州城市崛起的契机因素:四大机遇,五大优势机遇一:环黄海全球城市区域飞速发展,渤海湾面临新一波投资热潮近年来,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从北大西洋转移到亚太地区,并正逐步形成“环黄海全球城市区”。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是这一全球圈层中发展的重点之一。

而世界制造业也正在从欧美日韩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特别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

在京畿圈、辽中两大都市圈之间的辽西,具有接受两大都市圈辐射的潜在机遇。

由于其广阔的腹地,将成为外资新一波投资热潮的首选区域之一。

机遇二:东北振兴、发展辽西北,塑造辽西中心城市获得政策支持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快速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顺应国家政策,辽宁省政府制定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省直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

发展辽西北地区被明确地认定为辽宁省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明确的指出了锦州市作为辽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地位。

机遇三:沈阳都市圈外向功能拓展沈阳都市圈目前仍处在内向集聚发展的阶段,处于沈阳大都市圈边缘的锦州,在未来发展中仍不免受到沈阳集聚效应的影响,而相对被削弱自身对资源的吸附的能力。

但是锦州作为东北、华北两大经济板块的接点,拥有立体的交通网络。

沈阳大都市圈在发展中,仍需要寻求便捷的出海口岸,拓展自身的辐射,因此在发展中一定会将部分外向型功能转移到相关的外向出口处,锦州应抓住沈阳的这一需求,积极主动的承接沈阳外向功能的转移。

外资新一轮投资热潮进入渤海湾,锦州所在的辽东湾将成为投资的热点沈阳都市圈正在不断长大,向华北地区拓展将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而出海口的寻求也将是影响沈阳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

锦州港正在不断的扩建、壮大规模机遇四: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按计划锦州港将连续建设几个万吨以上级码头,其中25万吨油码头,将极大的加强锦州港的石油运输能力。

未来辽西区域性新机场建设,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

打通位于市区南面的南山而建设的渤海大街,较大的缩减了主城区与开发区之间的距离,更使得城市的正气中轴得以畅通,将极大的促进主城与港口之间的联动发展,使得城市可以跳出原有自然条件的束缚,向更广阔的区域发展。

由省政府推动的辽宁省沿海通道的建设也将会极大的促进锦州市南部滨海地区的发展。

优势一:扼辽西走廊、沟通东北与华北的区位锦州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是沟通关内外的交通枢纽,也是联结东北内陆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带的黄金通道,是东北地区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对外贸易最便利的出海口,是辽宁省内交通网最密集的地区,拥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运输等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