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贵在以情动人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到里面”。
言为心声,心灵只有经历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也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能“以情动人”,才会演泽出生命的精彩。
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学生写作时往往是想写出真情实感却又苦于“无源头活水”。
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打开情感的闸门,没有调动情感的内存,没有触发情感的按钮。
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是中学时代学过的几篇文章,如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有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够让人记忆深刻,就是作者能够把自己全部的真实情感投入到文字当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一股强烈的情感因素,或喜悦,或悲伤,或坦然,让读者也能够随着作者的叙述,亲身感受到同样的感情,并且有丰富的联想,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那么怎样找到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准确真挚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怎样才能不作“无病呻吟”,找到那片可放牧心灵的绿草地呢?古人写诗主张“情真而语直”。
要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案是“情”首先是生命之“真”:“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所以,写文章最忌矫揉造作,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做到“感情真挚”“真实可信”。
一、体验生活,储情蓄势作文,本身既是客观实际生活的反映,又是作者心灵深处思想感情的流露。
社会生活、各色人物、真善美、假恶丑,只要你用心生活,这一切自然会感受于心,感动于情,进而产生把这种体验和情感写出来的强烈愿望。
首先要关注社会体验生活,只有关注社会体验生活才能掌握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和写作的源泉,写起来才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东西才真实感人,给人一种披肝沥胆的真实感和真诚感。
在关注生活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材料,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思考、体验,进而积淀深厚的情感:对这个世界要心存感激,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贴近生活,热爱生命,这样才能达到古人所云“储情蓄势”,才可能抒写出真挚、丰富的情感。
多姿多彩的生活,每天都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要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就要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品尝积淀心中的那份情思,把美好的意象与伴随着欢乐与痛苦,交织着甜美与酸楚的感受融会到一起,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心灵深处,寻找自己的那份期盼和感动。
只要选择好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它就能汩汩滔滔地流注于笔端,释放出在心中孕育了许久的情思。
比如《亲情》(片断):雨蒙蒙地下着,杨柳静静地立在路边。
一对老年夫妇要过马路,尽管汽车不多,还是很小心的样子。
他的身体似乎不太好,拄着拐棍,还要老伴挽着;她虽然也已满头银丝,苍老的身体微微地颤着,却还要小心地扶着自己的老头子,并为他撑着伞。
雨雾蒙蒙,将他们笼住,就像笼住两棵相依相偎的老树。
一辆奥迪从他们身旁减速驶过去。
她为他擦一下脸上的雨水,竖竖领子,互相搀扶着蹒跚地踱过马路。
老人的亲情就像这春雨一般,并非充满激情,却同样沁人心脾,令人感动。
该文如同画了一幅水墨画,淡淡的雨,浓浓的情。
作者笔法细腻,如“她为他擦一下脸上的雨水,竖竖领子,互相搀扶着蹒跚地踱过马路”。
本文的背景描写,“蒙蒙的雨,静静的柳”,烘云托月。
美的人,美的景,和谐统一,连那一辆奥迪也“从他们身旁减速驶过去”,人与自然融合而成整体的美。
其次,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材料要有所取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和兴趣爱好。
每个人都有富于个性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历,不可能像照相机那样再现生活的全部,必须选取那些深深感动过自己的生活瞬间,那些深深定格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才可能找到情感喷发的火山口,找到最易触发情感的兴奋点、动情处,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也才可能感染读者,牵动读者的心。
很简单,连自己都难以感动的东西怎么可能感动别人呢?再如《感动》(片断):高一的第一个元旦,给朋友们送完贺卡,发现还剩一张,不用过期作废,于是随便写上一位同她讲过几句话的同学的名字,祝福的话语是再普通不过了。
哪知第二天就收到了一张她自己做的贺卡,看得出是她精心制作的,里面的话似石子投入心海,掀起层层涟漪:你的卡是我在新的班级里收到的第一张,同时,我也收到了一颗心,谢谢你!过去我们不相识,有缘走到了一起。
现在、将来你都是我的朋友,永远为你祝福,也请你收下我的心……看着、读着,涌进心头的是潮水,溢出眼眶的是泪水。
出于敷衍而无心寄出的卡,却使人感动,换来一颗真挚的心。
我懂得了以心换心地感动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感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感情的跷跷板在双向交流中得以平衡。
当别人困顿时,仅仅是你不经意的一抹微笑,就会使人振奋,无论他是否还你一腔热血,我也会为自己曾经的微笑所感动!仅仅一次出于敷衍寄出的卡,仅仅一次无意的祝福,却使人感动,换来一颗真挚的心。
于是作者也被感动了,懂得了“以心换心地去感动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感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也被深深感动了吗?另外材料哀婉凄楚震心弦生活并不都是馥郁的鲜花,也不都是浓香的美酒。
它充满了酸甜苦辣,千般滋味。
谁不向往杂花生树、芬芳扑鼻的春光呢?然而生活不完全等于欢乐与幸运,它毕竟还伴着悲哀与不幸。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抚摸一下生活留下的伤疤,描写我们经历的悲哀与不幸呢?有位名人说:“悲剧的效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比如有一篇追忆刚刚病逝的母亲的作文《深深地感谢》,其中有一片断:我走进重症监护室,想叫一声“妈妈”,想说一句“感谢”,可所有的感情在刹那间竟然全部化为了沉默。
沉重的喘息声很清晰,似乎维持生命的是一根根管子,维持心跳和呼吸的是一台台机器,这已经是妈妈昏迷的第六天了。
我看着她,脑子里一片空白,惟有那张永远和蔼、永远微笑的脸。
我颤抖着伸出手去触摸我眼中那张模糊的脸,一滴热泪滴落在我的手背上,那泪,晶莹剔透,如同我17年来一直在享受的爱。
再次走进监护室,那一面,已是最后一面……我怀着无限的感激,却依旧沉默。
我在心里反复地说,妈妈,下辈子,您还做我的妈妈……也许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妈妈似乎听到了我的呼唤,她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还是熟悉的关爱的眼睛,目光中的坚毅告诉我——要坚强!要努力!之后,那双眼闭上了,而且永远不再睁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跳出了写这类文章絮叨罗列往事的老套,撷取“母亲”去世前后生活中的几个细节或镜头,以感情为线连缀成文。
这个片断就是作者两次走进重症监护室时的镜头,写了母亲弥留之际的“一滴热泪”和坚毅的“目光”、“我”的“无言”的感谢。
作者用“感情”的挚情串起晶莹的泪珠,泼洒着心声,哭诉着衷肠,这能不激起我们对已故亲友的思念吗?这能不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往事的回忆,产生同样的情感冲动吗?二、手法多样,文情并茂作文要讲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艺术化,从而使文章文情并茂,感染读者。
(一)努力放大细节,注重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章生命的微细胞,是生活感应的微神经,它在作文中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要想让阅读者对作文中叙述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并愿意回头品读,就必须写好细节,即必须努力用“放大镜”放大细节,放慢写作速度,充分调动每一个感觉器官去感知,去描绘。
具体地讲,就是要选取鲜活、典型、感人的细节去表现文章的中心,切不可“让叙述者变成匆匆的过客,无心去观赏路边的美景”。
这点,前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样板,。
看完申酉的散文《我的母亲》后,我同样被他对母亲的这种深深眷恋的情感所打动文中有几个片段描写,读起来也非常感人。
其一,就是母亲为儿女做好一大桌饭菜时看着儿女们吃饭的情景。
文中写到,“每次回家,母亲就会忙上忙下的,到开饭的时间,一桌丰盛的菜肴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母亲会叫我们夹这道菜那道菜吃,而她自己则坐在一边不动筷子,笑眯眯的看着我们吃。
多少年了,母亲一直都是这样。
”短短数语,就将一位慈爱的母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而母亲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母亲总想着我们兄弟几个小的时候日子过的很清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让我们多吃一些,像要把以前没有吃到的食物补回来一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活的清苦,让母亲觉得自己好像亏欠了孩子一样,总想给孩子们弥补,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同样在那个年代,母亲过得何尝不清苦呢。
“母亲常常是把国家供给的少许粮食让给我们兄弟几个和父亲吃,自己则吃红薯和芋头。
”母亲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就这样生动、鲜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慈爱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疼爱和关怀,一股亲情的暖流就这样缓缓流入我们的心田,深深打动着我们。
其二,就是少年记忆中深夜母亲在灯下为儿子们缝缀衣服的情景。
“我常常半夜醒来,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一针一线的缝补着破旧的衣物,她是那么的专注、认真,夜深了,可母亲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倦意,只是为了在我们兄弟几个明天上学时,身上穿的衣裤不会再有破洞。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对这样的情况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这样的情景夸张不可信。
但这样的情景的确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幕极为常见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那首留传千年的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子亦。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深夜灯下母亲为儿子们缝缀衣服的形象,就是那首古诗中那位慈母的真实写照,也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心里共鸣和情感感应。
通过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特定场景的描写,一位母亲含辛茹苦,无私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倾情于象,情注笔端所谓“倾情于象”,就是用情于所描绘的艺术对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的描写来激活“真我”,使之形神兼备,从而震憾读者的心魂。
教材上我们学过许多这样的经典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叙写了“父亲”在送我上学途中买橘一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者通过自己真实的经历,抓住自己动情之处,深挖厚积,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所写对象“父亲”真挚、深厚、浓郁的情感,荡漾着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令人读来不忍掩卷,总叫人忘不了“父亲”那“青青背影”,走不出“我”那“晶莹的泪光”,总有种被泪水浸透的感觉。
再如如巴金小说《家》---------《鸣凤投湖》“鸣凤,你在公馆里头做了这几年,也做得够了,”周氏开始慢腾腾地说,但是依旧比别人说得快些,而且以后愈说愈快,好像一盘珠子在不停地滚动一般。
“我想你一定愿意早些出去。
今天老太爷吩咐说,要送你到冯家去,给冯老太爷做小。
下个月初一是个好日子,冯家就要在那天接人。
今天是二十八,离初一还有三天。
明天起你不必做事情了,你好好休息两天,等着到冯家去。
“太太,我不愿意去!”鸣凤的口里迸出了哭声道。
“我宁愿在公馆里做一辈子的丫头,服侍太太,服侍小姐,服侍少爷。
……太太,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在公馆里事情还没有做得够!……我才只做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