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堤线面(2015福建宁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苏堤线面(2015福建宁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苏堤线面
陈浩志
①我的家乡在福安的苏堤村,那是一座古老而有文化内涵的村庄。

名声显赫的苏堤线面就产自这里。

它源远流长,工艺独到,既是居家美食,又是礼仪佳品。

②据载,早在隋唐年间,穆阳溪苏堤流域就有了苏堤村。

当时的苏堤先民多种植水稻和小麦。

初始时,小麦粒蒸而为“麦饭”,捣碎煮而为“麦屑粥”。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先民学会利用穆阳溪的水力资源建起了一座座水碓坊,用以碾米磨麦,苏堤至今仍留有“下碓”地名。

磨麦坊的出现,开始了农耕文化的“面食”时代。

当穆阳溪的优质泉水与麦粉相和后,面粉特有的柔韧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勤劳智慧的苏堤先民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独特的线面制作技艺,生产出享誉数百年的手拉线面。

③苏堤线面的工艺复杂,用料严格,技术要求高。

它从面粉到制成面条,主要经过四道工序,历时七八个时辰。

先将面粉、盐、水和合成面团。

面粉必须
..是
..用上等的精粉,水必须穆阳溪的优质泉水。

做面的人家往往随着第一声的鸡鸣就起床,他们先看天,天气对线面的质量是有很大的影响,须根据天气的阴晴干湿,按祖传秘诀来确定面粉、盐、水的比例。

一个人一天大约制作50斤面粉。

做面人须均匀地揉面,慢慢加盐加水,和成面团,再举起面团摔打捣压,形成粘韧的面泥团。

然后将面泥团搓成孩童手臂粗的大条,抹上茶油,蛇盘于案板上发酵;发酵半小时后,将大条搓成手指粗的小条。

搓小条是件由粗转细的活,耐心和耐性是必需的。

小条大小均匀,做面人连续不断,一气呵成,边搓边洒地瓜粉边将小条盘进大口的陶缸里,面泥开始走筋。

走筋半小时后,将小条成8字形绕到竹竿上,提到木柜里继续走筋。

拉,是最见真功夫的。

做面人提上两对走足筋的小条,拧到户外。

4根竹竿插进一人高的面架,用两手指缝夹住4根小条,两脚并立,身势成弓,运足里气,双臂劲抖,一拉一退,硬是把指粗的小条魔术般拉成7米长缝衣线细的线面。

最后就是扎。

将晾干的线面从竹竿上退下,截成三段,取其一段,巧妙地藏头匿尾,扎成一尺二寸长,在头部一寸处系上红丝线。

扎好的线面,提起来,头似凤首,尾如凤羽,白里透黄,在金色的夕阳下俨然一件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④苏堤人爱吃线面,更崇尚线面。

线面煮食方便,放进沸水中煮三五分钟,捞起拌上猪油、酱油、醋、蒜,便可食用,口感柔润,可当主食,亦可做点心。

孩子肠胃不适,线面可健胃益脾;家里女人做月子,用线面可调理身血;线面还可以当药引子。

它是人们的居家美食。

线面之所以得人崇尚,还因为用筷子夹起煮熟的线面,绵绵长长,延续不断,因此,线面又多了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长寿面”。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碗线面,寓意幸福长寿;祭祖,也一定是要摆上线面的。

家中有老人作寿,亲戚朋友送贺礼来,东家得用线面作答礼;苏堤人娶媳妇,更是炫耀地挑上一担扎着红丝带的线面作为彩礼……
⑤苏堤线面,不仅仅是一种地方风味的食用佳品,更是一种与村庄一样古老而有内涵的地方文化。

——《地域的荣耀》(略有删改)
15.文章从几方面来介绍苏堤线面?请加以概括。

(3分)
16.阅读第③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堤线面从面粉到制成面条的四道工序。

(4分)
17.下面句中的加点词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面粉必须
..是穆阳溪的优质泉水。

..用上等的精粉,水必须
18.第③段划线句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扎好的线面,提起来,头似凤首,尾如凤羽,白里透黄,在金色的夕阳下俨然一件精工
细作的艺术品。

(2015福建宁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