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46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于放疗当天开始行化疗,CPT-11 15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口服替吉奥80 mg/(m2·d),口服2次/d,d 1~14。

间隔1周后进入下一周期化疗。

对于伊立替康治疗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给予的相应的处理。

结果本组46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化疗,无一例因不良反应影响化疗,总有效率为53.1%。

结论伊立替康治疗大肠癌疗效确切,合适的处理方法可降低伊立替康毒性反应,从而确保化疗计划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伊立替康;晚期大肠癌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中明显上升,近20年来在我国尤其是在大城市,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占消化道癌的第2位[1]。

晚期大肠癌既往总体化疗效果较差,因此寻求疗效好又能为患者所耐受的化疗药物,一直是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

伊立替康就是治疗大肠癌的一种疗效较好的化疗药物,于2000年3月获FDA批准联合5-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用于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一线治疗。

目前伊立替康已广泛用于晚期大肠癌的治疗。

但如何尽量减少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提高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是一直研究和探讨的工作。

现将本科从2010 年7月~2013年6月应用盐酸伊立替康(CPT-11)联合替吉奥治疗46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科于2010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例入院治疗患者,其中女19例,男27例,年龄35~68岁,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

其中印戒细胞癌5例,粘液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14例。

所有治疗患者治疗前血尿粪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

1. 2 用药方法全组共46例,于放疗开始当天行化疗,CPT-11 15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口服替吉奥80 mg/(m2·d),口服2次/d, d 1~14。

间隔1周后进入下一周期化疗。

2周期后评价疗效。

化疗前常规止吐,从化疗前1 d开始,口服碳酸氢钠和庆大霉素,连用4 d,预防腹泻发生。

出现腹泻症状时即口服易蒙停,必要时使用生长抑素加强止泻治疗。

1. 3 评价标准参照WHO 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化疗不良反应按照WHO 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

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全组46例患者,其中PR 19例,CR 6例,PD 6例,SD
15例。

总有效率为54.3%。

2. 2 不良反应全组46例均未出现药物所致死亡和严重不良事件。

迟发性腹泻发生率Ⅰ+Ⅱ度为14例(30.4%),Ⅲ+Ⅳ度为3例(6.5%);恶心呕吐发生率Ⅰ+Ⅱ度为18例(39.1%),Ⅲ+Ⅳ度为2例(4.3%)。

急性胆碱能综合征Ⅰ度3例(6.5%)。

骨髓抑制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5例(54.3%),Ⅲ+Ⅳ度为7例(15.2%)。

3 讨论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也逐年上升。

部分因早期症状不典型,不被患者重视,临床上也容易漏诊、误诊,确诊时已经成为晚期。

采用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是临床工作者长期以来努力的方向。

伊立替康为半合成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是DNA拓扑异构酶I(TOP I)抑制剂。

其与TOP I-DN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导致DNA复制及RNA合成障碍,起到抗肿瘤增殖作用。

伊立替康单药用于晚期大肠癌的一线治疗,有效率为15%~32%[2],联合化疗疗效略有所提高,有研究表明,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有效率为39%~56%[3,4]。

替吉奥作为第3代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综合了替加氟、吉美嘧啶以及奥替拉西钾的效用,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促使组织中的血药浓度达到平衡。

吉莫斯特和奥替拉西钾两种生化调节剂提高了抗癌活性的同时降低了药物的消化道毒性。

考虑到替吉奥治疗消化道肿瘤放疗的优势,本研究采用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大肠癌。

N9741和V308等几项大宗的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均显示FOLF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总有效率为34%~54%[5]。

在本研究中,采用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总有效率(CR+PR)为54.3%,疗效确切。

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腹泻、消化道反应、急性胆碱能综合征等,经临床处理后均能得到缓解。

迟发性腹泻是伊立替康较为特殊的不良反应,较为多见且发生后对患者身体状况影响较大,有报道3~4级腹泻发生率为20%~40%,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6]。

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可能与患者UGT1A1*28和UGT1Al*6等基因多态性相关[7-9]。

本研究中迟发性腹泻发生率Ⅰ+Ⅱ度为14例(30.4%),Ⅲ+Ⅳ度为3例(6.5%),发生率较低,对患者采用了预防性处理以及及时对症处理,迟发性腹泻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0.
[2] 韩冰,徐瑞华,史艳霞,等. FOLFOX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分析.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4):1418-1421.
[3] 马冬,张绪超,杨冬阳,等.中国人UGT1Al*28的基因多态性以及与伊立替康毒性和疗效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l,32(4):495-499.
[4] 张君孝,王晨亮,黄关近,等. UGTIA1基因多态性与转移性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及疗效的关系.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28(5):823-828.
[5] 高亚丽,韩英民,侯建峰. 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3(16):17-19.
[6] 汪云超,冯锋,黄普文.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5-氟尿嘧啶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江苏医药,2013,39(8):908-911.
[7] 杨立学,马韬,张俊,等.伊立替康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300-304.
[8] 胡艳玲,史爱欣,傅得兴,等.基因多态性影响伊立替康疗效及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5):1298-1302.
[9] 杨立学,项明,朱正纲.伊立替康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4):392-3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