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10)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
子敖嗣立为赵王。
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鞲(gōu,袖套,用于束衣袖以便动作)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
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高祖力也。
愿君无复出口。
”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
吾王长者,不倍德。
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
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
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
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监车胶致,与王诣长安。
治张敖之罪。
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
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
”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
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
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
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
”因赦贯高。
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
”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肮,遂死。
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易:轻视B.吾王长者,不倍德倍:通“背”,背弃C.吾王审出乎审:审问D.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多:赞美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贯高“能立然诺”的一组是()①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②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③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④终不复言⑤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⑥乃仰绝肮,遂死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②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高祖刘邦对待赵王张敖是相当的傲慢无礼,但张敖想到自己是刘邦的女婿,故而隐忍不发,按照女婿对待丈人的礼节行事,毕恭毕敬,自居卑下。
B.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平日就很讲究气节,看到刘邦侮辱自己的赵王,心中无法忍受,要求把刘邦杀了,乘机拥戴赵王做皇帝。
C.贯高等人谋刺刘邦未能如愿,后来被仇家告发,赵王被逮捕,贯高等人纷纷挺身而出,自承罪责,没有一个人把责任推给赵王。
D.贯高的朋友泄公受刘邦委派,入狱探问贯高案情真相,贯高将事情经过从头到尾、原原本本说了出来,证明了赵王确实清白,张敖最终得到赦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
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
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
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
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
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参考译文: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
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
”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
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
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是以人皆愧悦。
参考译文: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
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
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
”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
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参考译文: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
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
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
”奏报得到准许。
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
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
”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
此为谬矣!参考译文: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
”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
这件事就做错了!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
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
”竟杀之。
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参考译文: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
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
”竟然把田丰杀了。
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B.师又谢朝士曰谢:道歉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D.谁任其咎咎:失败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
”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大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王大笑。
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楚人数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