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孟思想的异同

孔孟思想的异同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

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

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

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

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式教育《论语鈥⑹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返者,还以相证之义。

复,再告也。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启发式教育有四大特点:及时性、适度性、双边性、生成性。

及时性:即教师应及时启发施教,打开学生思路,以取得“时雨化之”的效果。

适度性:采取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教学内容,以达到逐渐发展的目的。

双边性: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

生成性:通过教学,不断生成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也使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得以生成,以达到彼此发展的教学目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以培养大丈夫为己任,其人格特征是具备周天盖地的“浩然之气”,而“养气”又是基于先天的良知,所以孟子不以规范、成形的六艺、六经委具体教育内容,而是以天地间一切事物均为“养气”的原料。

他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要求人们不被文献典籍束缚心灵,为敞开的胸怀来涵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明人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所谓“人伦”就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对关系,孟子要求做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曾被人们普遍接受。

在“五伦”中孟子尤其重视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即“孝悌”之道,把二者做为人伦社会关系的基础,并以二者为核心,建立了伦理道德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孟子重视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基础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之上,这显然具有很强的道德至上主义。

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又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得民心则得民,得民则得天下,这是孟子的逻辑。

孟子就是通过教育实现“明人伦”、“王天下”的目的。

“性善论”和教育的“内发”作用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天赋道德观的理论,他认定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道德性。

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曾针锋相对的驳斥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并据此创立了“良知良能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并认为这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天然鸿沟。

即使说,举凡人类,都具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正因为有了这“四端”才是教育成为可能。

最可贵的事,孟子由此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

他主张教育的基点是人人平等,而通达峰顶的可能性也是同样的。

这说法是对孔子“上智下愚”思想的补正。

从而把“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学”都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

由于人的善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因此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人的主观差异。

这种内发教育作用论强调:教育必须从“本心”做起。

“寡欲”的道德教育论与“大丈夫”的培养目标孟子也助长培养君子、圣贤。

但他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大丈夫,看重“舍生取义”,这与孔子“杀生成仁”的思想是相通的。

但孟子更为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肯定了人的进取追求精神。

大丈夫概念的提出,是针对当时士阶层的人格缺失而言的。

大丈夫的标准尺度主要是精神方面的。

具体说就是:能否有效的排斥自身物欲的煎迫,能否清心寡欲的面对人生。

孟子的大丈夫要有这种“克己”的精神:“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就教育方法而言,如果说孔子倡言的是“启发式”,那么孟子主张的就是“存养式”,而荀子的是“积渐式”。

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之端,那么教育就应该保持并发展这一善性。

人后来之所以会变得邪恶,是因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

要培养和扩充本性之善,首先要把失散的良心找回来。

孟子认为:“学问知道屋塌,求其放心而矣”。

保存“良心”和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就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他认为存养善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物质欲望。

他指出,由于人体器官在白天活动中最易受到出发而产生欲念,所以主张“存夜气”,就是要求人在夜里和黎明时做内省的工夫,使在白天被蒙蔽和扰乱的本心得以恢复良善和平静的状态。

他认为“夜气不足以存,则违禽兽不远矣”。

如果说“寡欲”的方式是使人的力量向内收敛,是保存本性的功夫,那么“养气”的方式则使人的主体力量向外扩展,是发扬本性的功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