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讲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第2讲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3)微观结构 (3)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集 中地体现为教材的结构及其要素的相互关 课文系统” 各种类型课文本身) 系。如“课文系统”(各种类型课文本身) 课文辅助系统” 课文目录、 与“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目录、编辑说 明、课文注释、课文图表等等)的关系; 课文注释、 课文图表等等) 的关系; 各学年(学期) 各学年(学期)教材间的纵向衔接关系以 及各单元( 的设置与纵横关系; 及各单元(课、节)的设置与纵横关系; 整个教材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的构 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课程结构的调整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重新认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 , 就是 重新认 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 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 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和相互关系。 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和相互关系。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困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困 扭转 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 课程类型单一、 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 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 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 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 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的要求。 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2)中观结构 (2)中观结构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它涉及以下 四个问题: 学科课程内工具科、 四个问题:⑴学科课程内工具科、人文社 会科、自然科、 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 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 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⑵ 活动课程中各类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 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⑶构成隐性 课程的各成分之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关系;⑷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 课程的比例关系。 课程的比例关系。
2.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 2.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
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有:道德经验、 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有:道德经验、认识 经验、审美经验和健身经验等。 经验、审美经验和健身经验等。课程结构 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德育、智育、美育、 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德育、智育、美育、 体育和劳动技术课程等。也有学者对课程 体育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结构所包括的要素的理解更加细致, 结构所包括的要素的理解更加细致,他们 认为,这些要素包括目标、内容、 认为,这些要素包括目标、内容、学习活 评价程序以及材料、时间、 动、评价程序以及材料、时间、空间和环 分组情况、教学策略等九项。 境、分组情况、教学策略等九项。一般说 来,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科和活动两大部 分。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学校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型” 分科型” 学校课程计划分别以“ 综合型” 和 “分科型 ” 两 种方式呈现出来, 种方式呈现出来 ,即制定了以综合课程为主和以分科 课程为主的两种课程计划。 课程为主的两种课程计划。 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 在 “ 综合型 ” 的课程计划中 , 原有的物理 、 化学 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 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 ,历史、 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 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 会 ,美术、 音乐被整合为艺术 ,此三个科目皆类属于 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 综合课程的范畴 ;此外, 品德与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综合型” 分科型” 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 综合型” 和“ 分科型 ” 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 其次 , 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 占的比重, 10% 12% 占的比重, 将 10%一 12% 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 地方 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最后, 最后, 新的课程计划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 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年 1 2 3 4 5 级 6 8 9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或选择 生物、物理、化学) 生物、物理、化学) 学 学 学 学 与 (或选择 、 ) 活 学 7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1. 改变课程结构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现状;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 的课程门类和课 2.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 门类和课 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 时比例 , 并 设置综合课程 , 以适应不 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 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 体现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 综合性和 选择性。 选择性。
3.课程结构的层次 3.课程结构的层次
宏观课程结构 中观结构 微观结构
(1)宏观课程结构 (1)宏观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 即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 , 即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 , 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 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 ; 在 课程设计中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中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 ⑴ 国 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家课程 、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 显性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⑵ 显性课程 (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 ) 和 隐性课程的完备性及其相互关系; 隐性课程的完备性及其相互关系 ; ⑶ 选 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3)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 。 这种转换性就是 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 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 、 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 整的属性, 正是由于这种转换, 整的属性 , 正是由于这种转换 , 中小学 课程也能因地制宜, 适应不同地区、 课程也能因地制宜 , 适应不同地区 、 不 同学段、 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同学段 、 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 实现 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2)有序性
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的范畴, 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 联系和转化。 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 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 即从横向上看,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 “ 空间序 ” , 即从横向上看 , 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 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 。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 还表现为“时间序” 还表现为 “ 时间序 ” 。 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 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 进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课程内部各成分 、 各要素的呈现 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 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 , 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 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 , 是课程结构存 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二、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4)可度量性
课程内部各要素、 课程内部各要素 、 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 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 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 , 这表明 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 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 。 分析学校课程的结 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 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 ⑴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 ; ⑵ 必 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 ⑶ 学科课 程内部工具类课程、 人文类课程、 程内部工具类课程 、 人文类课程 、 自然类 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 间的比例关系; ⑷ 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 间的比例关系 ; 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我国原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 我国原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
在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1.在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 课程、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课程、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 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则被忽视或完全缺失, 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则被忽视或完全缺失,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发。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发。 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2.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 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 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 学科的时间, 学科的时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 面发展。 面发展。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 来的24 24% 1992年 降至20 20% 22% 来的24%(1992年)降至20%一22%,将数学由 原来的16 16% 1992年 降至13 13% 15% 原来的16%(1992年)降至13%一15%,并对其 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同时, 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 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 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 此外, 此外,新的课程计划还规定外语课的开设 时间由原来的初中1 年级(1992年 时间由原来的初中 1 年级 (1992 年 ) , 提前至小 年级, 学 3 年级 , 这无疑又极大地增加了外语的课时 总量, 总量,从而使学生的外语水平能够得到较大程 度的提高。 度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