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2006-07-19 10:14:49)转载▼分类:随笔近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唤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显然要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这事意义重大。
李慎之先生甚至这样说过:“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见《改革》1999年第三期)那么,这“公民意识”是什么?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意识?读过一些报刊上的文章之后,感觉似乎公民意识的内涵就是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等。
当然,也有人强调大问题,如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无私奉献……有一句话好像已成共识:“中国人的素质太低!”那么,低在哪里?回答又似乎就是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满嘴脏话等等。
这些都不错,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举止,虽然不是大事,却直接暴露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甚至使一切对五千年文明的夸耀都成为一种讽刺。
几年之后,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为了不给世界留下一个未开化民族的形象,就是临时抱佛脚,也一定要把中国——至少是首善之区北京弄出个文明样子,因此,提高公民起码的道德修养就成了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
这一切很有必要,但认真一想,却并非公民意识的根本。
公民意识的核心何在?根据国内流行的辞书解释,公民就是“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96)也就是说,公民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无法孤立存在,而是需要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确立。
这也许是人的一种宿命:无法拒绝一切社会组织而孤立地生存,而是必然要生活于各种关系组成的群体环境之中。
因此,人就必须面对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一系列关系。
公民,意味着一个人在与他所属国家关系中的一种身份。
因此,谈到公民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懂得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府,什么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懂得个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应有的权利。
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我们历史悠久的本土传统没有提供什么资源。
何谓“公民”?我们历史悠久的本土传统没有提供什么资源。
我们有的是“臣民”,“子民”,“顺民”,几千年的传统根深蒂固;我们也不乏“暴民”传统,一代又一代后继有人;却唯独没有“公民”。
正如顾准在他的研究中所发现的:“‘公民’、‘公民权’等等,不见于我国古代,也不见于埃及、两河流域等早于古希腊或与古希腊同时的‘东方’各帝国。
”(《顾准文集》,P74,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专制主义统治下形成的传统观念能够轻易地制造一代又一代卑微的“草民”和逆来顺受的“顺民”;专制统治本身也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揭竿而起的“暴民”,却不能培育出“公民”,更无法培养出现代公民。
那些口口声声“吾皇圣明,奴才该死”的“臣民”显然不是现代公民。
那些动不动以“杀富济贫”相号召而满脑子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暴民”显然也不是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应该能够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顺民”与“暴民”的传统笼罩。
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就应该有助于从“臣民”、“暴民”走向“公民”。
从“臣民”、“暴民”到“公民”,关键就在于公民权利意识的确立。
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权利。
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就是这种权利意识。
懂得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什么是自己的义务,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也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最基本的常识。
反之,不珍视自己的权利,也不尊重别人的权利,是缺乏公民意识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所欠缺的,正是这种权利意识。
以我和我的同代人为例,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服从和奉献的教育: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热爱国家,热爱集体,无私奉献,为革命献青春……社会规定了一系列守则,要我们无条件地服从,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我们去奉献,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自己拥有什么权利,更不曾告诉我们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为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所以也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
所以,当一群又一群戴上红袖章走进社会的时候,只要一声令下,就能够闯入民宅,把一个个家庭抄个底朝天,也能够高喊着“砸烂狗头”的口号把自己的老师打翻在地。
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德”是第一位的。
但是,众所周知,结果是越强调这种“思想品德教育”,人的思想品德就越糟糕,社会道德就越堕落。
我们曾经主动或被动地“斗私批修”,树立“大公无私”的世界观,也曾被教育如何把自己应有的权利看作救世主的恩赐。
比如,新工人第一次拿到工资,要在书记的带领下到伟大领袖像前三鞠躬,似乎那工资不是劳动报酬,而是领袖的恩赐。
经过这样一种努力培养,一代人大都有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却对个人权利茫然无知。
直到今天,一些人仍然如此。
尤其是那些终日辛劳的农民父老,他们知道的是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要“交皇粮”。
这是“王法”,没商量。
而在年关之际,“特困户”有时会迎来“送温暖”的领导,说几句什么关怀之类的话,送一个小小的红包,他们就感动得五体投地了。
他们很少想到,他们接过的那几张钞票,其实还是他们自己作为纳税人上缴的血汗钱,不过是在养活了庞大的国家机器甚至让贪官污吏任意挥霍之后的一点点剩余。
为了便于领导,一些人往往有意识地继续强化他们无私奉献的美德。
为了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形象,当然可以要求人们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让那些习惯于光背的“膀爷”穿了背心再上街。
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重视的,还是公民的权利意识。
原载《东方》2003-9从小培养公民意识2008年6月13日10:28选稿:上官贤来源:东方网作者:沈栖有位长期从事教育学的朋友在美国讲学多年,“五·一”期间回国省亲,我们相聚时自然谈论起“从小培养公民意识”的话题。
巧得很,他带回来一本由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编写的、供美国中学生阅读的《公民读本》。
我的朋友说,在美国学校不设政治教育课程,但必设公民教育课程。
《公民读本》种类很多,大同小异。
那本由密歇根大学教授编写的《公民读本》由“了解你自己”启篇。
仅看这一部分就令我耳目一新。
这一部分一共有四章:第一章,“你:一个人”,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做个好公民”;第二章是“你:一个学生”,谈“学习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的思考”;第三章是“你: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第四章是“你:一个公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
作为一个准公民的学生,读了这本《公民读本》,你会明白:“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你自己决定做什么”;你会明白:“政府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个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你会明白:“一个好公民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你批评政府是希望它改善”;你会明白:“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你的思考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你会明白;“分数对于学生精神活动的衡量是非常有限的”,重要的是“测定你的人生成就”;你会明白:公民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平等地和他人相处”;你会明白:应该怎样做一个未来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反观我们的小学生教育,除语数之外,也有常识教育,但所多的是“拥护”,“热爱”、“提倡”之类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内容(其中有些也是孩子必需具备的素质教育),却无民主、自由的影子,至于法律的内容,也仅仅是“守法”的说教。
西方人看中国的孩子“听话”、“本分”、“老实”,其实这正是中国孩子从小缺乏民主、自由、法律意识教育所致。
较早沐浴西方文明雨露的梁启超在上世纪初对旧金山华人社区进行了一番考察后,认为“中国人的缺点”有三,其一便是“有族民资格而无公民资格”。
于是,他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草成《国民浅训》一书。
这本通俗浅显的社会政治教科书“旨期普及”,向民众讲解有关爱国、民主、平等、自由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与国际接轨”口号的提出,国人的“现代公民”意识日趋增强。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公民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维护,也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公民对于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采取一种漠不关心、消极为之的态度,这是长期以来造成公民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首先要有明确的公民意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要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懂得以遵守法律来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行使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现代公民教育的主旨就在于普及这些现代公民意识。
一旦公民意识蔚然成风,法治国家指日可待,否则,以法治国将是一种政治的虚幻。
从小培养公民意识,除了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外,家庭也是不可忽视和小觑的因素。
遍观中国的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独生子女成了受宠的“小皇帝”。
人们向来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用不着别人指手划脚。
古人说“为国育儿”,当今社会,有这样境界的父母究竟有多少?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迈克尔·J·桑德尔日前应邀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公民意味着什么》的演讲,提及“公民身份遇到的四个挑战”,其一便是“对于自我管理有必要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在学校中,同时在公共生活中”。
他认为:“公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学校和公共领域中的建制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想,倘若作为准公民的学生缺少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那么,日后成为一个公民之后,他也难以在公共生活中体现一个公民的姿态。
《公民意识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报告(2007-08-20 10:27:06)转载▼标签:校园生活一、前言为了了解成都市民道德意识情况,从而进一步剖析成都市成为奥运火炬到达城市的原因,“绿色传承”实践团在8月2日至8月15日的实践活动中对部分成都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参与者94人,其中93份问卷有效,有效率达98.94%。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二、问卷结构本问卷正文共分五个部分:(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2)有关道德;(3)有关法律;(4)对政府工作、社会热点的关注度;(5)心目中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点。
三、调查结果分析(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本次问卷调查的参与者以年龄在20-40岁的青年为主(占55.91%),20岁以下的占27.96%;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共青团员占到了49.46%,党员占18.28 %,群众及其它占到32.25%。
综上,这次调查问卷参与者年龄结构合理,覆盖面广泛,针对性(在读大学生)强。
(2)有关道德第一题:您知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吗?68.81%的参与者表示听说过,18.28%的人对其熟悉,只有11.83%的人没有听说过。
这道题说明,成都市民对该纲要的关注程度较高,成都市政府对公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的工作开展得较好。
第二题:您认为公民道德的标准应该源于以下哪些选项(可多选)?按照答案的中选率由高到低排列,结果是这样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已形成的道德意识、法律的规定、个人判断、思想家的观点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