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浅谈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小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为保证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

不少学生还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应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只知道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跟长辈说话不讲礼貌,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又是一名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六年级“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中也要求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正确处理与长辈间的关系”。

怎样才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启发。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助进的过程。

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设计了四个步骤:“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我谢我家”——“我夸我家”。

(一)“我知我家”
“家”是什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有亲身感受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家”是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家”是一片蓝天;“家”是一把伞……然后让学生说出其道理。

因为这本身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知道,人人有家,家各不同,并通过教材简要介绍了家庭结构的演化,简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

还让学生知道,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的父母的教育,打消他们在同学中对父母攀比的心理,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的念头。

还要求学生辩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并教育他们要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二)“我爱我家”。

学生对自己童年的事是非常感兴趣的。

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布置了一条家庭作业——“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设计这一母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美好回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到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

这种心灵的感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感受的同时,我开展了“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学生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

这是一次亲情互动的有益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以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强调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说假话来应付,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还发挥了家长的作用。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大显身手,写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文章,如:《不再让妈妈操心》《不给妈妈添负担》《我永远不会有另一个母亲》《我为妈妈洗脚》……
(三)“我谢我家”。

在“我谢我家”这一步骤中,我由歌曲《一封家书》引出同学们讲妈妈关心自己的故事,提出问题——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们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到自己要在身体上关心父母;在精神上安慰父母,并能正确处理好与长辈之间的关系。

由此真正体验出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苦心,说明父母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在引导学生体验父母爱心的同时,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苦心的同时,我把与孝敬父母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告诉学生人各有志,上大学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选择,学生以上大学这种方式报答父母不是唯一,回报父母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爱护长辈,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与长辈争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其次,我明白地告诉学生: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并介绍了古今两个孝敬父母的例子,意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孝心和孝行。

还提醒学生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制订孝亲敬长的小计划,从小事做起。

要求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

这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四)“我夸我家”。

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是幸福的,美满的。

他们有无数的歌要赞美家,于是,我组织了主题班会《谁不说俺的家庭好》,并邀请了家长一起参加这次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上学生千言万语汇成了最质朴的一句话,那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是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

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知道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学生做得很好了,达到了养成教育的效果了,我就适时地表扬、激励他们。

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并更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自尊心得到保护。

这样岂不事半功倍?
现在每到小学上下学的时间,学校周围的交通异常拥挤,甚至有不少家庭因为交通阻塞,而耽误了接送孩子的时间。

这其实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在家庭成长教育当中,家长更多的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适当的给与孩子独立意识及责任心的培养,这些品格的缺失,意味着孩子公民意识的缺失,所以家庭教育中缺乏公民意识的培养。

对于舆论将“中国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安全等问题上,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因在于当前的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作为监护人,目的是把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决定孩子的一切;同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独立意识、责任心的培养。


比如面对沉重的书包,我国家长们的态度是:一边帮孩子背,一边抱怨现在书包太沉重,孩子们则无一例外地空着手。

而在日本却很少有这种情况,父母不会帮孩子背书包,在孩子很吃力时,只是给孩子“加油”。

这就是在对孩子进行责任心和吃苦精神的培养。

“中国式接送孩子”,根本问题不在于应试教育,而在于知识教育之外,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影响孩子人格、身心成长的教育,严重缺失。

这导致教育缺乏人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关爱心,都经不起考验。

❤小编寄语:
中国式接送孩子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如今,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接送孩子,一般来说,一位家长甚至是两位家长会接送孩子上学或者回家,这样就导致了学校门口拥堵,上学放学时候的交通堵塞的局面。

为什么要接送孩子呢?更多的家长最担心的是小孩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

一方面是交通确实不安全,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

而其中最大的担忧莫过于“被拐”,在听闻一些小孩被别人拐走的消息后,家长们对孩子上学、放学更是不愿意,也不敢“放手”。

此外,家长的担心还有很多,诸如城市交通复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很多,孩子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路边有些“不良”小店,担心小孩学坏;以及孩子还没长大,还不能独立回家等等。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想一想如何做比较理想!一、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队伍来确保孩子上学回家路中的安全;二、可以由家长专门组织家长会,轮流护送孩子上学或者回家!让孩子自己上学回家也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性和吃苦的精神哦!
知道了家庭教育中缺乏公民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责任意识。

为了更好的保证孩子安全上下学,除了社会需要努力之外,作为父母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消除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之下,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会放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