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就“理学”与“心学”的 分歧展开了三天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见P14“资料回放”)。 在归途中,朱熹写下了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
地势有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何处同。
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理学与心学)有“异同”
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南宋) 1、“心即理也”(核心思想)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 者。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海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关于程朱的“格物致知”
认为“物皆有理”,要探究万物,才能得到理。把知识、道德和理联系了起来
材料一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 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不尽也。
——刘振东《中国儒学史· 魏晋南北朝史》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 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 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向内探求,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
1、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序幕
程 朱 理 韩愈 学
李翱
陆 王 心 学
宋明理学发展的线索
北宋(五子)
确立
南宋
成熟
周敦颐
邵庸
张载
程颐
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确立
明朝
王阳明
成熟
“程朱”的典型主张
▲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万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理”
2、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1)政治: 成为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
明 末
儒(2)社会: 强调三纲五常、名分等级,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清 初


的 新
李贽的的反正统意识
步 思
应(3)学术: 埋首书册或空谈心性助长了不务实际的学风。 战
想 的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摘编自陈炎《多元视野中的儒家文化》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儒学面临的“挑战”(背景) 二、儒家学者的“应战”(内容)
一、儒学面临的“挑战” 1、外部的“挑战”(佛、道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 ▲ 隋唐时期: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儒学遭遇“挑战”的原因分析
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
《四书章句集注》
如《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人 只使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 可处?
——朱熹《朱子语类》
《集注》的影响 明清时期,凡科举考试,多以 四书的文句为题,以朱熹的集注为标 准,影响极为深远。

理学发展:陆王心学
必 修 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按照英国学者汤因比提出“挑战与应战”的观点,任何一种文 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对于“挑战”的“应战”。借用这一原则来审 视儒家文化,我们不难看到,儒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四次重大的历史性“挑战”,而相对于这些挑战的每一次“应战”, 都使儒学获得了一种历史性的丰富与变革。
经典原文
▲ “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此天 地。”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 ▲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 “所谓致知在格物,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 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 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王阳明等学者认为是学术流弊导致了道德沦丧,从而引起 社会动荡。只有通过整治人心,以心学来更新理学,才能挽救 统治。
“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何谓“良知”?
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
何谓“致良知”?
“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理合一) 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在心外。(心理二分)
2、“发明本心”
反省内心,向内求理,反对埋首书册。 朱熹主张通过探究万物,向外求理。
同:对理的追求 异:理与心的关系;求理的途径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明朝)
明朝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 陷入危机。
天人 不 弑君篡权

感应
政权更迭

舒 汉 代
大一统 适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三纲 应 社会动荡
五常
道德沦丧
魏适 晋 南 北 朝应
宣扬因 佛 果轮回 教 主张修 道 炼养生 教
冲击
传统的儒学,本来就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它主要使用于在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结构 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下维护和协调的运转,它倡导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具有 明显的社会理想主义色彩。
一、儒学面临的“挑战”
1、外部的“挑战”
2、自身的“缺陷”
二、儒家学者的“应战”
他们把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和传统儒家对现实 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把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建立了儒学新体系——理学。
P12 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唐代
一、“理”是什么?(内涵)
“理”
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 是封建道德原则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二、如何得到“理”?(途径)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关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 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指人们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而是指超过延续生存条件、违背伦理道德原则的欲望。
谢谢
——朱熹《大学章句》 材料二 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格物致知”的区别: ①朱熹:明道德之善
②现代:求科学之真
关于程朱的“格物致知”
观书有感二首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相关主题